惜福:從個人福報到共同福報


如何才能對治我們的慾望呢?佛陀告訴我們:

“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憫,是名知足。”

知足,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知足方能常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知足就是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在過去的叢林中,老和尚總是告誡弟子們要惜福。現在想來,這句話的確特別有道理。

從個人來說,一生的福報有相對的固定性;從人類的生存環境來說,擁有的資源也是有限的。

在過去幾千年中,我們已經習慣於大自然無私的奉獻和給予,似乎大自然的寶藏是無盡的,可以供我們盡情索取。但隨著人類對地球有了更多瞭解之後,我們才發現,地球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說大自然的恩賜是人類共同的福報,那麼,它不僅屬於我們的祖先,屬於我們,更屬於我們的子孫後代。

曾經有人說過,我們不是從祖先的手中繼承了這個地球,而是從後代的手中借來了這個地球。如果我們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合理使用,而是像敗家子般任性而為,那麼,大自然賜予的這份福報很快就會被我們揮霍一空。到那個時候,我們的子孫又何以為生?等待人類的又將是什麼樣的命運?

16世紀以來,在西方唯物論思想的指導下,人們以為物質決定意識,物質高於一切。當追求物質利益成為生活的最高目標時,人類也不知不覺地物化了。我們總以為,只要有了豐富的物質條件,人類就能過上幸福生活,世界就能獲得和平安定。

但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擺在我們眼前的現實卻是: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為爭奪資源而導致的爭鬥也始終沒有停止。

由此可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物質生活達到了什麼樣的水準,歸根到底還是人類自身的問題。確切地說,是人類心靈的問題。

佛教認為,心靈是主導人類行為的關鍵力量。心淨則國土淨,心染則國土染。

只要人類的貪、嗔、痴還存在,對能源的過度開發就不會停止,對生態環境的肆意破壞也不會停止。如果我們希望擁有清淨、安定的世界,首先就要淨化我們的心靈,克服我們心中的貪、嗔、痴。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會有光明的前景。

圖 | 網絡 文 | 濟群法師,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