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易烊千璽“變壞”的人

電影《少年的你》活動現場,著名編劇張冀(《中國合夥人》《親愛的》編劇)評價易烊千璽:“你是一個演員,你不是一個偶像。”

那一瞬間易烊千璽有點動容,紅了眼圈。

作為偶像,易烊千璽已經走了相當長一段路;作為演員,《少年的你》是他電影生涯上極其重要的第一步。

而如今看來,電影裡小北那種痞氣與執拗的相融,確實被易烊千璽演繹得相當自然。

不少人乍一眼就被出場自帶超A氣質的易烊千璽驚豔,繼續看下去,則被他眼神裡的內容吸引、被感染。

就連監製許月珍都說,演到後面,她也慢慢有點把真實的易烊千璽和小北混在一起了。

可對易烊千璽來說,小北其實跟他反差挺大的,最大的共通點,就是心中的那股韌勁。

而將這股韌勁發掘出來、將易烊千璽打造成一個完整的“小北”,是導演曾國祥的一步險棋,也是曾國祥必須正面迎擊的挑戰。

2016年,曾國祥憑藉著《七月與安生》,“橫空出世”。

這部電影將原本大家成見中的“安妮寶貝”“矯情”“狗血”等等標籤揉碎,老老實實的講了一個閨蜜間的青春故事,讓觀眾在各種真實還原的生活細節中,品嚐出人生日常的苦與甜。

甚至乎,很多人並沒有像電影裡七月和安生那樣的青春故事,卻依然能夠通過電影,感同身受。

因為這些細膩動人的特質,《七月與安生》收穫口碑票房雙豐收,並幾乎提名了國內所有電影獎項的最佳導演獎。

當時很多人都疑惑:曾國祥,何許人也?

最淺顯的答案總是很快被找到。曾國祥,曾志偉的三兒子,還有個大家都知道的能幹姐姐曾寶儀。

擔任《七月與安生》監製的名導陳可辛,與曾志偉是長年的朋友,並視曾志偉為對他幫助和影響很大的人。

可能因為星二代背景與名導加持的光環,有大部分人認可曾國祥改編和執導的功力,卻也有不少人潛意識覺得,陳可辛對整部片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甚至在金馬獎過後,“雙黃蛋”周冬雨和馬思純的光芒也蓋過了沒有獲得最佳導演獎肯定的曾國祥。

一部電影的驚豔表現,顯然並不足以讓所有人記住“導演曾國祥”。

直到3年之後,《少年的你》上映。

超穩的電影質量,超穩的執導功底,讓大家再次將目光投向幕後至關重要的曾國祥。

其實,翻開大家最熟知的那些出身八卦,曾國祥這個人並不是三年前才“橫空出世”的,真實是——從進入業界開始,曾國祥是一個履歷相當豐富的電影人。

最初在陳可辛電影工作室,曾國祥訂過外賣、翻譯過文件……他幾乎做過工作室裡的所有瑣碎工種,簡而言之就是“打雜”。

後來進入片場,他又從製片助理、場記的活做起,還演過不少“綠葉”角色——賊、色鬼、嫖客、無業遊民……

撇除各種B級片,他演藝生涯最為人熟知的角色,大概是在電影《前度》裡演陳偉霆的朋友。

當時有人認為,他演這些“不入流”的角色,是對自己“星二代”身份的一種反叛。但曾國祥本人卻沒想那麼多,“我做演員不會那麼挑剔劇本,只要覺得劇本或者角色好玩,又或者想跟這個團隊合作,我就去演了。”

爸爸曾志偉的成功,也許對他職業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但他依然保持著自己自由的靈魂——為好玩有趣而創作,不去想高級低級。

這當然與曾志偉對待孩子教育的核心思維分不開。不管是進入電影工作室“打雜”,還是混跡片場演“綠葉”,曾志偉並沒有過多地去幹預曾國祥的成長軌跡,既沒有給他太多的特權,也沒有要求他必須達到什麼樣的高度。“自己撞過南牆就知道了”。

單看曾國祥出演過的那些B級片角色,實在很難讓人將以前的他,聯繫到拍《七月與安生》時的他。

一邊是鬼馬荒誕,一邊是文藝細膩,實在是讓人想破腦袋也搞不懂,這其中他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可以說,曾國祥並不是一個“一戰成名”的導演,相較之下,用“厚積薄發”這個詞來形容他更為貼切。

曾國祥對文藝的興趣,最初源於他同父異母的姐姐曾寶儀。兩人關係非常好,在曾國祥十幾歲的時後,曾寶儀經常給他推薦書籍和音樂,如內地的搖滾樂、村上春樹的小說等等。

電影《七月與安生》裡出現了王菲的《浮躁》和崔健的《花房姑娘》,都是曾寶儀當年推薦給曾國祥的歌曲。

儘管年少時對文藝和電影很感興趣,但曾國祥大學時選擇的專業卻是社會學——一門系統研究社會行為與人類群體的學科。往淺裡說,就是琢磨人在怎樣的初衷和本能下,讓人際關係呈現出大家看到的樣子。

社會學,鍛鍊了曾國祥的同理心觸覺。

這讓他在拍七月和安生這兩個女孩的時候,擁有了無限貼近她們內心,以她們的年代、背景、性格為不同的圓心,畫出交匯點的能力。

這也讓他,在拍少年小北和小念的時候,能夠清楚回顧自己曾經少年時期的心緒,描繪出少年與成年世界對抗、義無反顧地去完成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的那種“勁”。

而這些,都是導演躲在幕後的功夫。

香港電影工業的特有模式,賦予了曾國祥對於電影幕後“什麼都幹過,什麼都懂”的紮實功底;曾國祥的成長軌跡,又賦予了他對角色和故事背後那些“真相”的,異於常人的理解能力。

說到對他最大影響的導演,曾國祥內心認定了兩個名字——陳可辛和王家衛。

王家衛的電影對曾國祥的影響,更多是在認知上的,因為與眾不同的表達而帶來的新鮮感。

而陳可辛,則算得上是曾國祥未掛名的師傅,曾國祥曾說過:我現在對待電影製作細緻認真的態度,是從陳可辛身上學來的。

從《七月與安生》到《少年的你》,曾國祥執導的兩部電影,藝術與商業都結合得恰到好處,這不正是陳可辛最為擅長的麼?

不難看出,陳可辛對曾國祥,有著怎樣深層次的影響。

如果說《七月與安生》獲得成功時,大家還可能會說曾國祥靠父親曾志偉、靠陳可辛、靠許月珍,那到了現在,相信沒有人會再懷疑他的導演才華。

拍《少年的你》的曾國祥,更“龜毛”了——在第一次見易烊千璽的時候,曾國祥雖然欣賞他有故事的氣質,卻認定他 “沒長開”並不適合小北這個角色。

直到再見時。

有時候創作就是要靜下心來等,等那個瞬間的出現。而對於《少年的你》來說,就是在等易烊千璽正好在少年到大人過渡期的那一段時間。

真正到了拍攝的時候,易烊千璽還是不夠“痞”,那場手機店“調戲”小念的戲,他足足NG了十幾次。導演就用自己豐富的“痞子經驗”指導他放開演,還跟他剖析很多小北的微妙心理。

曾國祥還在這部電影裡“拼命折磨”周冬雨。

常常是周冬雨演完下來,曾國祥只有一句:“我剛剛看到的是周冬雨,不是陳念。”

周冬雨坦率直接、有一說一,與電影裡的小念性格相去甚遠。她坦言如果遇到小念的處境,自己可能早就跟魏萊翻臉了。因此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她一直在找小念那種對的感覺。

這意味著一切屬於周冬雨的小動作,都會被曾國祥say no。

高考第二天的那場戲,小念得知警察已經找到線索,她要在無法鎮定的情況下,強行鎮定。

可這一場戲,周冬雨拍攝時始終進入不了狀態,曾國祥換著法子逼她、罵她,直到崩潰才終於找到感覺。

就是在這種反覆摳細節、反覆撕裂演員自身性格的過程中,《少年的你》從一點一線,慢慢被勾勒了出來。

電影裡有大量近距離“懟”到演員臉上的特寫,在這樣的鏡頭下,人物的情緒會被無限的放大、渲染,成為氛圍。但這樣的鏡頭無疑也是極具考驗性的,從演員到導演,哪怕有一絲沒抓準,那些“不對”和“缺陷”也會被無限放大。

如今最終呈現出來作品中的這些“對”,這些深入骨髓對角色的刻畫,離不開當時導演對演員近乎吹毛求疵的“折磨”。

曾國祥的電影裡總是有光與暗,就像現實一樣。《少年的你》裡除了對校園欺凌的黑暗面近乎直白的曝光,還有兩位少年相遇時對“希望”那種近乎天然的渴望;《七月與安生》在剖析閨蜜友情背面的嫉妒時,也一直在描述兩個女生從小到大割裂不開的“愛”。

又或者,曾國祥只是在用他細膩的鏡頭,講一個接近真實的故事,有那麼一些放大的情緒,但最終關於故事的理解,他將這個空白留給了觀眾。

40歲的曾國祥,在拍《少年的你》時,卻說著“很多時候還覺得自己沒長大。”

所以有時候也會想,當年那個“好玩搞笑”的曾國祥,會不會在下一部戲突然冒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