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漫漫考古路,復活一座城的歷史

歷史洪流滾滾向前,消磨盡,幾英雄。考古工作,讓時光中褪色的記憶從塵封中向我們真切走來。

徐州有著1萬多年的人居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悠久的文明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從戰火紛飛中解放的徐州自1952年發掘茅村漢畫像石墓、開啟考古和研究工作,至今已近70年。

考古是件艱辛和寂寞的工作,田野考察,風餐雨宿,徐州的考古工作者腳踏實力,默默耕耘,揭開前人留下的一道道謎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及城市基本建設的推進,考古工作也隨之大量展開,徐州的考古研究工作呈現出以漢代考古為主、多時期考古並重的特點,由點到線、由線到面,豐碩的考古成果,串聯著地域文明的起源,還原著城市發展的軌跡。



▲土山漢墓考古工地

追蹤徐州人的文明家園

徐州為古九州之一,早在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勞作。今年4月提升改造竣工的徐州博物館,以大墩子、劉林、梁王城、花廳遺址考古成果為主線,從考古現場整取了梁王城墓葬坑、廟臺子西周房址等,生動展示了徐州地區的文明進程。

據資料表明,徐州地區先秦時期考古工作始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內容主要有動植物化石考古調查及發掘、舊石器時代及新石器時代考古、商周遺址考古等。近年,為配合城市基建工作,徐州博物館獨立開展或聯合南京博物院進行了多項考古調查、發掘工作。

每一次重大考古都會帶給人們新的認知。檢索往日報道,2004年至2009年由徐州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聯合開展的梁王城遺址發掘,揭露出一處較為完整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史前聚落,填補了蘇北地區大汶口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階段的考古空白;經過多次發掘、於2018年通過考古驗收的賈汪廟臺子遺址,清理出多處西周時期聯排式房屋建築遺存,為蘇北乃至全國罕見。

每一處在普通人看來平淡無奇的土層,在考古人眼中都是一部無言的大書。據徐州博物館原豐介紹,利國高皇廟遺址的文化層厚達9米,從下層的黑陶盆至上層的骨器、蚌器,出土文物傳遞出的信息堪稱歷史教科書;賈汪廟臺子遺址最底層的沼澤相沉積,為研究當地人類活動之前的地貌特徵提供了重要依據,由此或可解密賈汪之“汪”的來源。



▲金戈鐵馬

探尋漢王國的地下寶藏

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漢代楚國(彭城國)的都城所在,在徐州及周圍留下極為豐厚的漢代文化遺存。據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數據,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徐州漢墓考古在調查、發掘方面成果頗豐,已勘查漢墓近3000座,發掘西漢楚王(後)墓9處19座、東漢彭城(下邳)王(後)墓2處5座,劉氏宗室墓17座。這其中,發掘漢畫像石墓70餘座,以東漢劉氏宗室與官吏墓出土的漢畫像石最為精美。

徐州地區漢墓依山為陵,鑿山為藏,尋找、發掘、保護、研究漢墓的過程漫長而艱辛。1977年奉調徐州的考古專家王愷曾風雪交加中守護土山漢墓,他主持發掘的獅子山楚王墓獲得了1995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如今,徐州博物館內的土山漢墓作為全國首個邊展示邊發掘的室內考古工地,在年輕一代考古工作者不懈的探索中,正一點點向世人揭開神秘面紗。

城址調查與勘探是徐州兩漢考古工作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徐州地區已知漢代城址10座,2012至2013年,為配合“徐海地區漢代城址調查”課題的開展,徐州博物館陸續對其中的彭城、石戶城、湖陵城、司吾城等四座城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和局部試掘,讓一座座漢代古城從深藏的歷史中浮現出來。

兩漢文化看徐州,精美的玉器、恢弘的城址,大量的漢墓出土文物及研究,為做大做強徐州漢文化品牌提供了豐厚資源,為徐州打造世界級漢文化名片夯實了基礎。



▲徐州博物館文物展示

接續不斷代的歷史穿越

今年新開闢的徐州博物館“古代徐州基本陳列”館,首次以通史的形式展示了徐州數千年的過往。通史館的設置需要大量的不斷代的文物作支撐,完整詮釋徐州的歷史脈絡,離不開數代徐州考古人的耕耘和積累。

除了豐富的先秦兩漢考古,1985至1987年間,徐州的考古工作者在獅子山兵馬俑坑附近發掘了北魏、北齊時期磚室墓20餘座,1992至1996年、2008年,陸續在銅山縣茅村鎮內華、花馬莊一帶發現北朝、隋唐時期磚室墓20餘座,出土鎮墓獸、人面鳥身俑、青瓷執壺、三彩器等文物。

徐州是座因水而興的城市,也是一座頻受水災侵擾的城市,徐州城下至今埋藏著被水湮滅的明代洪武城和崇禎城,1986年修建古彭商場時發掘出明代漕運紀事碑,2004年在皇城大廈工地發掘徐州大同街明代徐州衛遺址……在城市建設大潮中陸續發現的一處處地下城遺址,為人們瞭解明代徐州古城原貌提供了真實素材。

考古工作是溝通古老與現代的橋樑,值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由徐州博物館陳釗、李永樂編纂的《徐州考古資料集成(1953-1983)》即將出版,以考古成果為基礎的徐州漢文化專題數據庫、徐州漢文化知識服務平臺也正在建設,為廣大學者研究徐州地方史提供珍貴的一手資料。

考古是觀照歷史的金鑰匙,將那些深埋地下的文明密碼解讀出來,服務當下,為徐州發展提供文化源泉、為文化自信找到根基,對考古人來說,這項工作永無止境。

文 全媒體記者 張瑾

圖 全媒體記者 孫井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