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人信仰也瘋狂,同安多王爺,海滄行大道,島內愛媽祖

有一則冷笑話,是這麼說的:

問:你信什麼?

答:信佛,信道,信基督。

閩南人答:我信媽祖,信保生大帝,信開漳聖王,信廣澤尊王,信臨水夫人,信關公,信土地公,信玄天上帝,信天公...

問的人已經不耐煩地走開了,閩南人還在掰著手指一個接一個地數著說也說不完。

閩南人信奉的神靈種類異常豐富,道非道,佛非佛,我們只能將之以“民間信仰”一概而過,單單漳州一市神靈的種類就多達四五百種,廈門市也有兩百餘種,這誰能記得住、摸得清。

而閩南廟宇之多,也堪稱中華之冠,據不完全統計,整個閩南建築面積10平方米以上、有登記在案的廟宇計約10373座,數量與隔海相望的臺灣省相當,其中廈門有2014座(2005年廈門民宗局統計),漳州2806座(段凌平、張曉松《漳州地區民間信仰調查與研究》),泉州5553座(2005年泉州市宗教局統計)。

如以戶籍人口算,廈門在閩南地區中,單位人口廟宇數竟是最高,這確實讓人有些意料之外,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廈門本地人對信仰如此執著呢?

一、廈門市的十二大信仰排名

廈門市範圍內的神靈群體結構,在閩南地區是特殊的存在,但與臺灣地區卻相當接近,這種現象,可能是由它不漳不泉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成份決定的。

廈門民間信仰廟宇,按數量排名,由高到低依次為王爺(406座)、保生大帝(240座)、土地公(153座)、清水祖師(104座)、觀音菩薩(91座)、玄天上帝(84座)、佛祖(77座)、媽祖(75座)、王公王娘(64座)、哪吒(60座)、關帝(53座)和五穀仙帝(46座),這十二種神靈廟宇佔全部廟宇的72%,集中度之高遠超漳泉兩市,這也可以看出廈門市民間信仰傳播的集中性和代表性。

王爺廟代表之一,海滄鐘山水美宮

與日常所反映的表觀現象不同,媽祖作為閩南地區在全國範圍內影響最深、分佈最廣的神靈竟然在數量上只排在第八位,而相對較為陌生的王爺信仰竟高居第一,只能說,我們平時看到的廈門信仰現象並不是廈門地區真實的存在,真正的廈門本土信仰,其實在島外。

二、海神、水神一家獨大

廈門市管轄的每一個區都與海直接接壤,這種地理位置決定了廈門各區在歷史發展過程與海剪不斷的情緣。

玄天上帝廟

海洋,在過去,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仍是不可知、不可控的最大風險源,因近海平原不足百姓無法依靠土地獲得四時保障,海洋也因此成了海邊人不得不面對和逾越的障礙。基於生存所需,人們在駕馭海洋並向海洋索取所需的同時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久而久之,依託於水神和海神的庇佑成了海邊人無奈中的心理安慰。

因此,被海洋包圍的廈門島以及被海浸潤著的島外各區在整體信仰上表現出與海緊密的聯繫,如王爺、玄天上帝和媽祖便是其典型代表。

三、耕讀社會仍是傳統主流

儘管廈門先人在生存方面與海的交往最深,但在其聚落社會形態中卻仍以陸地為上,這點從廈門地區的地名就可以窺見一般(以海為名者極其罕見,而山卻是最多的)。

保生大帝廟

究其原因,廈門人的祖先以中原人為主,他們一路南遷而來,儘管已經適應和接受了沿海的生活,但在其內心深處卻仍以農耕為歸路,心中仍戀戀不忘中原的山山水水和生活方式,因此從中原帶來並在閩南安家的神靈也頗有中國傳統的風格,如守護一方家園的土地公,護村的中壇元帥哪吒,以及佛教的觀音和佛祖,甚至還有眾多未上榜但卻有著鮮明古代歷史印跡的人物,如謝安、岳飛等。

四、地方守護神的崛起

除了海神之外,在廈門仍有數量龐大的閩南本土神靈,他們一般產生於唐、五代及宋初,那時的閩南處於開天闢地的階段,在開始萌芽的過程中,有一些本土領袖或英雄式的人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而被當做某個領域或某個區域的守護神崇拜。

關帝廟

如得道高僧三平祖師和清水祖師,之所以清水祖師在數量上名列第四,可能是安溪與同安毗鄰的地理優勢,同樣的道理漳州地區的清水祖師廟宇也多集中於長泰縣。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便是安溪人從清代開始大規模移入同安和海滄,並因此帶來了原鄉的清水祖師信仰。

保生大帝在廈門位列第二並沒有任何懸念,不管是過去屬於同安管轄的白礁,還是現在歸廈門管轄的青礁,廈門市作為保生大帝的發源地是沒有任何爭議的。以青、白慈濟祖宮為中心,其輻射地涵蓋了整個廈門市,廈門成規模的村落幾乎都有保生大帝廟,且是該村的核心廟宇。

五、同安區:寺廟數量雄霸六區

同安區相較於同安縣,幅員已然縮小不知多少倍,好在其核心的西溪、東溪流域都還在,就是剩下的這些地方,其廟宇數量仍為廈門六區之冠。

作為封建時代縣治的核心區,土地仍是同安的重中之重,因此像媽祖這樣的海神,廟宇竟然只有三座,而土地公、五穀仙帝、觀音、佛祖、清水祖師、保生大帝等關乎生計、醫療、平安的神靈則較為均衡地發展和分佈。

其中,清水祖師廟宇數佔到全市的一半,從而也可以側面反映閩南信仰的地緣影響之深,五穀仙帝算是同安區的特色,這也和他作為廈門“最山區”的身份相匹配。

送王船

最引人注目的是王爺信仰在同安可謂一枝獨秀,不僅廟宇數量眾多,而且影響也足夠深遠,這得利於馬巷池王爺祖廟以及呂厝華藏庵等王爺廟的輻射力。王爺廟在功能上是全能型的,其管轄範圍包山包海,且對於主神王爺的身份也沒有特別限制和要求,因此在歷史發展過程,王爺廟有天生的適應力和擴張力。但從其源頭看,似乎與禳人船之災關係最密切,這與明代時期同安縣深入參與月港走私活動有極大關係,基於對海洋的畏懼和對身家性命、錢財的保障,王爺信仰迅速擴大發展。

集美王爺廟

進入清代後,閩南地區瘟疫肆虐,因王爺信仰的科儀形式與送瘟極為相像,很多人便將祛瘟抗災的願望寄託於王爺身上,從而使王爺廟再次瘋狂擴張,從現有資料看,大部分王爺廟的始建年代應該在人口大爆發的康乾時期,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何人口密度最大的同安縣城周遭王爺廟數量是最多。

六、翔安區:別把翔安不當同安

作為明日之星,翔安起了晚趕了早,在政區淵源上應追溯至馬巷廳,一個曾經叱吒風雲的地方,這裡商賈往來、繁榮非常,歷來是漳泉之間交往的必經之路,這也才有了池王爺祖廟的誕生。

和同安一樣,作為王爺廟的祖地之一,翔安的王爺廟也是首屈一指的,甚至在神靈的種類和分佈情況也和同安區極為相像,畢竟二者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整體,無金不成同,金門就在馬巷廳管轄內。

閩南的神靈分佈,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平原多土地,沿海多海神。這種特點也很好地表現在翔安身上,與同安相比,翔安的土地公和媽祖數量多了。

七、海滄區:保生大帝的故鄉

海滄是廈門各區的另類,因為她是漳泉混血兒,但在民間信仰上卻沒像想象中的那麼突兀。

作為保生大帝信仰的發源地,保生大帝廟宇數量最多是理所當然的,海滄區分兩塊,海滄和東孚,海滄片區以青礁慈濟宮為祖廟,東孚片區以白礁慈濟宮為祖廟,前者是漳屬,後者是泉屬,二者在過去一直是涇渭分明的。在海滄,保生大帝在各村社的地位都是極高的,一般以村廟的角色存在,其廟會也自然是這些村社最盛大的節日。

白礁慈濟宮

此外,海滄地區因開發時間較早,且位於九龍江下游平原地區,土地公廟的比例也是全市最高的,這可能與當地安土重遷的觀念有關,海氛不靖更加重了他們對故土的思戀和珍惜。有一種現象,不知是否正確,廈門沿海地區,土地公廟數量越多,從此走出去的華人華僑越多,姑且待考。

海滄漸美清水祖師廟

另外要特別提到的是清水祖師廟宇,儘管比例不是特別高,但卻也高於同安以外的各區,這確實是與安溪移民有關。海滄本地人除了明清以來傳統的土著外,最大的一支便是安溪移民,他們於清末至民國時期大規模遷入海滄,幾乎每一個村社都有分佈,他們也因此帶來了原鄉的清水祖師信仰。

八、集美區:海滄是漳混泉,集美可能是泉混漳

集美作為原同安縣陸域的一部分,最早脫離同安成為廈門的郊區,從地理條件看,整個集美更像一個獨立區域,東北邊與同安區隔了一座大山,東南與廈門島以一灣海峽分離,唯有西邊與東孚阡陌相連直通漳州的龍溪縣,這種地緣優勢註定了她與漳州的緊密聯繫,故而說海滄和集美屬於漳泉濫也應該不為過。

在民間信仰方面,集美和海滄有太多相像,誠如同安和翔安一般。集美大部分地區在過去與今角美鎮白礁村同屬於同安縣明盛鄉,因而受其地利影響,保生大帝在集美的影響度甚至高於海滄。此外,集美曲折的海岸線及縱橫其間的多條大河流也讓集美擁有數量繁多的王爺廟,只是集美的王爺廟兼有同安和漳州兩個地方不同王爺廟的風格。

集美霞城城隍

集美的信仰特色應該是關帝廟,這可能與該地區明清時期的戰略地位有關。據說關帝廟在閩南的遍地開花,始於明代,是明代政府有意為之的官方神靈,意在宣揚忠君愛國思想,而集美在明清便有諸多官方驅動的移民和堡壘,如高浦、霞城等,是否有關還待考證。

九、廈門島:水神的異軍突起

為了求同存異,便不再對思明和湖裡分別展開討論了,二者的相像程度較之同安與翔安,海滄與集美更甚。

媽祖作為海神,終於在廈門島實現數量第一,這也是造成媽祖在廈門盛行的假象來源。媽祖是閩南地區由本地原生上升為官方指定祭祀的神靈,在眾多以防海為目的的沿海地方,官方都會協助媽祖廟的建設,因此像廈門這樣的傳統海防城媽祖廟較多是合情合理的。

但對於原生的島民來說,保生大帝仍是首選的護村神靈之一,其數量也相當接近媽祖廟。第三以後,島上的信仰形式就大概呈現出同安和海滄的混合體,或者說是海澄和同安兩縣漳泉的混合體。相對特別的,如玄天上帝,據說是鄭成功最偏愛的海上保護神,島內會不會是收到鄭氏些許影響也有可能。

總的說來,廈門島以其四面環水的地理條件,自然是最依賴水神,媽祖、王爺、玄天上帝都是常見的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