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源南榆林鄉727戶貧困戶搬遷新居開啟幸福新生活

“讓居者有其屋,穩定實現貧困戶住房安全有保障”,渾源縣南榆林鄉全力保障貧困戶安全住房,目前,全鄉11個貧困村的727戶貧困戶、1686人全部入住新居,同步實施搬遷的非貧困戶141戶、344人預計在今年六月底前完成入住。至此,該鄉在全縣脫貧攻堅戰中率先圓了貧困戶的安居夢。

告別土窯洞,步入新生活

88歲的西圪坨鋪村民張玉英4月14日就搬進了新家,老人家一輩子也不知啥是自來水,只知吃水就得到溝裡去挑,家住包頭的70歲女兒聽說母親分到新房,喜滋滋趕回來看望母親,並幫助母親收拾家務。見到筆者時,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國家的政策真好,又是搬新家,又是健康體檢!”



入住了3個多月的東圪坨鋪村民李奎說:“再也不用愁天陰下雨了,想起那個擔心事兒真嚇人。”老人家講起去年暑期的事情還心有餘悸,“當時女兒回來看望俺,半夜時分天降大雨,我一腳邁進女兒住得窯洞時,家中的積水已上了腳後跟,窯洞頂的土也唰唰地往下流,剛領著女兒前腳一出家門,就聽得身後轟的一聲,窯塌了”。如今,老人住上了分到的三間房,再也不愁女兒回來沒住的地方了,再也不擔心天陰下雨了。

聚興村裡建新房,八村村民有保障

聚興村是南榆林鄉在實施易地移民搬遷行動中,重新選址規劃的一個新建村,建好的聚興村位於省道203線旁邊,縣烈士陵園左側,距縣城不足9公里,交通便利,環境優雅,環顧四周“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詩情畫意便會油然而生。



聚興村容納了該鄉八個行政村362戶811人。建築工程項目部經理閆建軍說,工程於2017年10月份正式進入施工階段,2018年11月份完工,項目佔地320畝,其中220畝作為居民居住佔地用房,100畝作為養殖大戶的佔地使用。居民用房全部採用混凝土結構,抗震能力達到八級以上,確保消除了住房安全隱患,徹底解決了村民用房難的問題。

筆者在聚興村內看到,一縱兩橫寬18米的主街道兩旁已進行了大量的前期綠化、美化工作,整齊劃一的屋舍時不時有穿梭其中的村民忙活著各自的營事。夜幕降臨時分,36盞太陽能路燈給這個新建村增添了幾份雅緻。

搬得出、穩得住,謀求生存大家忙

住慣的坡不嫌陡,對於一輩子沒出過家門的老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故土難離的情結,糾結著每家每戶的老人。

細心的南榆林鄉黨委書記段志國說,拆遷舊村之前,鄉里專門安排工作人員為每村進行航拍,每戶村民站在自家庭院前合影留念,作為留住鄉愁的影像資料,封存或張帖在聚興村的牆壁上,便於村民搜尋過去的記憶。



“搬出窮窩子,過上好日子”,南榆林鄉各級幹部共謀脫貧致富一盤棋,認準的事堅持幹。這些年,東圪坨鋪村在村支書陳國利的引導下,成立了“南榆林鄉打工專業隊”,為村民及時聯繫到各地打工。服務於縣林業局的“植樹專業隊”承攬了縣內不少綠化美化工作。說話間,陳書記的電話響了,市裡需要綠化的勞力……

駐村工作隊長韓軍積極聯繫縣水務局出資1萬元用於村民安家後日用品費用,幫助村民成立了東圪坨鋪村農業綜合有限公司,發展種養殖結合項目,幫助村民增加收入。



該鄉負責人說,“摘貧帽,撥窮根”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全鄉重點打造兩個“種植基地”、建設四個“養殖園區”,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路越來越寬。14000畝的小雜糧種植讓榆林好糧走出深閨,通林鈣果面積達到4000畝的合作協議再一次奏響衝鋒的號角,建成的泰源生、雙胞胎養殖場可解決附近村民500多個就業崗位,藉助西巖寺優質羊的品牌效應,發展兩個存欄達6000只養羊園區,可為當地傳統養殖戶實現搬遷後有穩定的產業支撐。(楊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