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雲南」哈尼族:大山是我的根,梯田裡有我的魂

“可愛的中國”系列短視頻雲南篇

今天出場的是

哈尼族

55歲的陳習娘

有一個柔軟的名字

實際上他是一個樸實的哈尼族漢子


儘管已經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還帶著樂隊到美國、荷蘭等世界各地演出

回到家鄉

陳習娘一樣會下地勞作

為什麼不搬到縣城或者條件更好的地方去生活呢?

“正因為我是唱多聲部民歌的

才能去到外面的很多地方

我要在家鄉堅守

離開家鄉心裡沒有底。”


(“可愛的中國”系列短視頻雲南篇·哈尼族)

很多人對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紅河哈尼梯田

那猶如藝術家畫作般

蔚為壯觀、氣勢磅礴的美景充滿了嚮往

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典範

歷經千年時光流轉


世人皆知元陽梯田

而紅河縣的撒瑪壩梯田

一樣有著壯美的風景

紅河縣位於雲南省南部

是全國最大的哈尼族聚居縣

有著“雲端古城,梯田故里”的美稱


紅河縣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豐富

擁有哈尼梯田26萬多畝

還有歷史悠久的哈尼長街宴

獨具一格的“奕車風情”

以及“哈尼多聲部”、“樂作舞”

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紅河縣文化館館長李白章介紹

哈尼多聲部民歌

由他們的祖輩在梯田耕作時創造並流傳下來


陳習娘

就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哈尼族多聲部民歌代表性傳承人

採訪陳習娘頗有些不易

從昆明到紅河縣再到阿扎河鄉

再到普春村委會

再到羅麼村

路途頗為遙遠




山路崎嶇

光明網和雲視網記者

徒步踩著剛下過雨的泥路走進村子

沿途霧氣籠罩

幾步開外就看不到人

卻也有一番別樣的美

靜謐祥和的小山村裡

陳習孃家的庭院打掃得很乾淨

我們到了以後

陳習娘並不在家


等攝像師架好機位

主持人穆辰好奇地四處走走時

一個穿一身土布黑衣

背上揹著揹簍的樸實漢子不聲不響地走進院中

滿是泥的光腳穿著一雙涼鞋

他的穿著打扮、外表與田間勞作的農人沒有什麼兩樣

誰都沒想到這位就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習娘


當他彈起三絃唱起歌

整個人的身上突然煥發出一種光彩

這是音樂歌舞神奇的力量

不久

一群身著哈尼族服飾的孩子陸續走進小院

寂靜的院子熱鬧起來

孩子們坐在小板凳上唱起了跟著陳老師學會的歌

不用人組織,開口便唱,那麼悠揚,那麼動聽


世世代代的哈尼族人在田間勞作時都會哼唱起來

只要有人起個頭

其他人就會隨聲附和

還會隨手摘片樹葉捲成小管來吹奏

形成多人合唱多聲部的效果

2006年

這種演唱形式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被稱為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陳習娘傳承哈尼族多聲部民歌已經有21年了

“多聲民歌是我們祖祖輩輩一代代傳下來的

特別是栽秧山歌

傳承得比較完整

每年栽秧時

大家聚在一起邊勞作邊唱歌

特別是在‘開秧門’的時候”陳習娘說


陳習孃的爺爺陳者龍曾是當地的彈唱高手

由於家庭困難

陳習娘沒有上過學

從小跟著爺爺放牛

14歲時,爺爺教他唱歌

他還學會了三絃、二胡、笛子、嗩吶等的演奏技藝



17歲那年,陳習娘到元陽縣牛角寨鄉倮裡村拜哈尼族“摩批”(哈尼族的最高文化人)張處呼為師,學習哈尼族“摩批”文化,一學就是7年。

通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學習,陳習娘掌握了哈尼族多聲部民歌吹、拉、彈、唱的各種技藝。2008年,陳習娘被命名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的代表性傳承人。



他的女兒和兒子

在紅河縣文工團工作

受他的影響

也學習並且加入了多聲部民歌的演唱和傳承當中

每次女兒回到大山深處的家

會和父親坐在火塘邊

拿出二胡、三絃

跟著父親學唱歌

“我是通過口傳心授學會唱多聲部民歌的

學得少,不能用文字來記載

希望孩子能多學一點

把多聲部民歌更好地傳承下去

有一天他們會明白

哈尼族多聲民歌的價值

就像你口渴想喝水一樣需要它”



專家們認為,哈尼族多聲部民歌是少數民族民間歌種中最具民族魅力、最豪放、最激烈的一部復調式多聲部合唱,是中外民族民間歌種中所罕見的。

它凝聚著哈尼族的音樂智慧和才能,展現出哈尼族獨特的演唱天賦,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是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