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了意大利人飯碗,溫州人做生意,連歐洲人都怕

憑著特有的勤勞與精明,溫商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一個新產業——PRONTO MODA(意大利語為“快時尚產業”),支撐起當地的紡織業,讓普拉託成為歐洲著名的紡織品集散地,現在這座城市制造的服裝產量約佔意大利的30%。

視頻:歐洲70歲的車工還在腳踩縫紉機,在國內看門都嫌老了!


歐洲時尚服裝,一夜間就可批量產出

“百面牆”廣告牌同樣立在普拉託城北的普華寺外。這是意大利最大的中國佛教寺廟,由溫州人黃樹林牽頭建造,他與當地華人努力了3年最終拿到宗教許可,成為意大利法律認可的宗教活動場所。

如今這座寺廟是當地不少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心。寺內的廂房坐著幾名旅意溫籍老華僑,悠閒地聽著光盤收音機裡播放的瑞安鼓詞。

對很多華人來說,普華寺是一個象徵,它標誌著意大利官方對當地華人的認可。正是華人的努力,支撐起了當地的支柱性產業——服裝製造業

在意大利,溫商最集中的地區不在羅馬,也不在米蘭,而是普拉託。當地官方數據顯示,普拉託約有3萬華人,絕大部分是溫州人。

溫商的服裝企業聚集在普拉託郊外的伊奧羅(IOLO)和達沃拉(TAVOLA)工業區,而生活聚集地則是靠近市中心的彼斯托伊斯街和費爾茲街一帶。

來自瑞安的黃品亮經營著一家服裝裁剪公司,位於伊奧羅工業區。工業區道路兩旁中文招牌林立,這裡的服裝企業大部分由溫州人創辦。

公司裡擺放著整排整排的女裝,幾名外商正在挑選衣服,穿過服裝展示區便是裁剪車間。黃品亮說,在他的公司,一個晚上能裁剪出上萬件服裝,然後交給加工企業縫製,三天內就可交貨。這裡生產的服裝價格便宜、款式新穎,一夜之間就能批量產出歐洲最時尚的款式,然後銷往意大利和其他歐洲國家。用溫商的話來說,時裝的新鮮程度如同溫州的海鮮。憑藉溫商打造的快時尚產業,普拉託成了歐洲快時尚產業中心。

2014年,普拉託當地機構的一份調查顯示,普拉託有近5000家中國人企業,其中3000多家企業由溫商創辦。普拉托地區生產總值中有7.05億歐元是由中國人企業貢獻的,佔到地區生產總值的11%,而中國人的消費達到1.72億歐元,佔消費總量的5.2%。

在普拉託中小企業手工業協會主席科拉迪·貝大奇的辦公室掛著一張巨大的紐約風光照,他希望普拉託能像紐約一樣成為高度融合的移民城市。科拉迪·貝大奇說:“雖然意大利人喜歡吃麵條,中國喜歡吃餃子,但完全可以坐下來一起吃。”

一件服裝批發價利潤才0.5~1歐元

“快時尚”,這個華麗的產業曾給溫商帶來了財富,但這種靠拼速度與價格的低端產業到底能持續多久,誰也無法預測。近年來,由於歐洲市場的低迷和同業競爭加劇,普拉託快時尚產業市場陷入窘境,溫商們正醞釀著一次自我裂變,試圖通過升級轉型走出困局。

溫商經營的快時尚產業低利潤、低附加值的現狀必須要改變。“一件服裝批發價才幾個歐元,利潤一般在0.5~1歐元,有時連0.5歐元都沒有,企業賺錢只能靠產量,企業之間無序的競爭嚴重擠壓了利潤空間,很容易讓整個產業崩盤。”

為增加利潤空間,普拉託的一些溫商開始想辦法自創品牌。維多利亞時裝公司董事長王增理目前正在跟意大利一家知名服裝企業洽談收購一個男裝品牌。拿下這個品牌後,他準備把服裝銷往市場空間更大的中國。

溫商程文龍則是直接申請註冊一個女裝品牌。“為別人加工,利潤很低,只能靠拼量,太辛苦。”程文龍說,向品牌化發展,增加服裝附加值,擴大利潤空間,也許是破除當下困境的一條途徑。

十幾年前,普拉託與溫州就結為友好城市,雙方提出加強紡織、旅遊等產業的合作,共同開闢一條新的“絲綢之路”。如今,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倡議下,這條新絲路將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中國小裁縫搶了意大利人的飯碗!

意大利遍地華人服裝修改店

經濟危機以來,很多華人的生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然而,大街小巷的華人修改店突然多了起來。意大利人荷包縮水後不像以前那麼大手大腳了,修補需求陡然上升。但意大利裁縫越來越少,即使有,也貴得咋舌。

危機當中必藏商機。

華人修改店從誕生之日起就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收費便宜,做活麻利,與人方便與己有利,逆勢綻放的修改店也成為華人在經濟危機中探得的又一條躲避風雨的生存門道。

陳姐原本在衣服工廠裡做工,工廠貨源少後,她出來開了家修改店。陳姐的手藝不錯,做活又麻利,一些佬外原本都要扔掉的衣服經她一改又還原如初了,就連小孩子喜歡的毛絨玩具她也能修補完好。就這樣,客人們口口相傳,家裡有什麼窗簾或被褥需要縫的也來找她。陳姐的收費基本上在3到5歐元左右,佬外付錢也不會感到心痛。現在,陳姐的收入還在上升,念大學的女兒也過來幫忙。

修改店到底能賺多少?有人說,“一家4口人,倆夫妻2個孩,開了5年,還可以。生意好的話一天收500,有時一天1000也有,不過很辛苦”;還有的說,“開這店不要很多本錢。我小姨開了一家,頭幾個月生意不好,很擔心。後來好了,老外店裡賣不掉的牛仔褲也拿到她店裡修短,一拿一大袋……”

無聲蔓延的華人修改店也讓意大利老裁縫陷入苦苦的掙扎中。

數據顯示,2018年佈雷西亞省共有274家剪裁店(2013年為217家):其中意大利人註冊的有146家,外國人註冊的128家。

當地一位裁縫大媽把華人同行輕蔑地稱之為“那些中國小裁縫”,她表示“這些外來者嚇不倒我。我們靠質量取勝,尤其是那些貴重衣物,我們仍是首選……時尚是意大利人的,這是我們的特權。”

大媽承認,危機不僅僅是經濟危機,還包括這行後繼無人,“我好累。我從早到晚都在做,試圖應付所有費用,我不明白他們(華人)怎麼收那麼低。我想材料一定很差,而且他們最擅長頭兩年不繳IVA,他們總能找到各種鑽營的法子”。

不過,另一位已做了40多年裁縫的大叔卻不同意她的觀點:“華人並不可怕。我絕不會把我們承受的商業苦難歸咎於他人競爭。問題在於意大利人的心態。今天這個結果是多年失策的結果,那些跨國公司受到青睞,小工匠則被稅收和官僚主義壓垮。如果我們不改變自身,情況就不會改善”。

華人修改店並非都那麼成功。有的人隨大流也去開店,結果後悔得腸子都青了:“修改店賺不了太多錢,死累死累,活多就得叫工人,就沒錢賺了。我寧願去給別人打工!”還有的提醒:“新開很難做,要做好頭一年喝西北風的思想準備”。一些手藝不過關的華人師傅做活不仔細,拼接不工整,回頭客越來越少自然開不下去了。

指點科技

專業紡織ERP解決方案供應商

致力於打造專業紡織ERP

如有需求,可私信我們!

紡織印染行業,獨家點評資訊,請關注指點紡織E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