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俐、詠梅、孟晚舟啟示錄:乖女孩做不了大女王

近期被幾個氣場強大的大女主接連刷屏,她們讓我明白了,

孩子養聽話了,既不會有前途,也不會有“錢途”。


“我只做我自己”

十一前夕,中國女排以十一連勝的戰績再奪世界盃冠軍,提振國人士氣。

再現女排輝煌的影片《中國女排》將於2020年大年初一與觀眾見面,飾演主帥郎平的是“第五代導演”的集體繆斯——鞏俐。


拍攝現場生圖流出,網友直呼:太像了!從齊耳短髮、脊背微駝的外表,到爽朗一笑時向後微仰的體態,簡直是對郎平本尊的神還原。


▲左:鞏俐,右:郎平


這就是鞏俐的作風——活兒,要幹就要幹得漂亮!




▲鞏俐在女排訓練現場觀察體驗


從影30多年來,對工作的投入、熱愛、一絲不苟,在鞏俐身上從未改變。


當年,為了演好一個農村婦女,她提前到農村體驗生活兩個月,練習挑水,左肩磨破了右肩挑,右肩磨破了左肩挑。


為了完成藝伎角色需要的雙手準確拋接扇子的動作,她每天練習兩千下,堅持了五個月。

不論取得過多大成就,面對新的角色,她都可以做到保持勤奮,不斷歸零——這是她和郎平、和女排精神最像的地方。


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鞏俐。

打22歲拍攝《紅高粱》起,到如今54歲,她穿行於光影世界,標記了流金歲月。



▲1988年,《紅高粱》,導演:張藝謀


▲1990年,《菊豆》,導演:張藝謀


▲1991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導演:張藝謀


▲1993年,《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


▲1994年,《活著》,導演:張藝謀


▲2004年,《2046》,導演:王家衛


▲2005年,《藝伎回憶錄》,導演:羅伯·馬歇爾


▲2006年,《滿城盡帶黃金甲》,導演:張藝謀


▲2014年,《歸來》,導演:張藝謀


鞏俐塑造的女性角色,幾乎無一例外透露著成熟之美。

她年輕過,但從來不是一個不知所措的“小女孩”。

“小女孩”對自己不確信,因而會忍不住用各種方式迎合潮流,希求肯定。而鞏俐不論出現在何時何地,都自帶女王氣場,流溢出飽滿的自信。


▲鞏俐與張國榮


這組她27歲時攝於戛納海灘的白衫黑裙照,日後被眾多流量小花在相似的年紀模仿,效果卻無法同日而語。


▲攝於1993年,戛納


鞏俐不是勝在容貌,而是勝在由內而發、

平視世界的大女主氣質。她沒有“演”,這樣的氣質也演不出來。

有人可能會說,像鞏俐這樣一出道就成為巨星,走到哪兒都受到追捧的人,當然有不迎合、不討好的資本。


的確,鞏俐還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時,就因主演《紅高粱》蜚聲世界。《紅高粱》斬獲1988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是新中國電影走向國際的開山之作。

之後,鞏俐繼續與張藝謀、陳凱歌、王家衛等諸多大導演合作,創造了一部又一部電影史上的經典。因其藝術成就和國際影響力,她也成為首位在歐洲三大電影節都擔任過評委會主席的華人。


但鞏俐不是因為這些傲人的成績才成為鞏俐。

當年,17歲的她經歷了高考落榜,不得不邊做臨時工邊複習文化課;兩年後再次參加高考,仍以11分的差距沒有達到藝術院校的錄取線。是中央戲劇學院向文化部藝術教育司申請特批,才使鞏俐有了走上演員之路的機會。


▲左:山口百惠,右:鞏俐


招生面試時有老師讚美她:“你長得很像山口百惠。”鞏俐卻“不領情”地回應:“我只做我自己。”

這樣的如如不動、寵辱不驚,在身處低微、一文不名的小姑娘身上非常少見。


是這強健的“做自己”的人格內核,才使她成為無法複製的一代

“鞏皇”

但,什麼是“做自己”呢?


“15年沒接電話,我也沒有錯過什麼”


做自己,就是在人生浮沉中,做

心有定見、能夠主宰自己的人。她就是這樣一個人——

與鞏俐的濃烈張揚不同,她的美,淡淡的,散發著溫潤的光澤,一如她的名字——“俏也不爭春”——她叫詠梅。


▲電影《地久天長》劇照,導演:王小帥


近半年,詠梅火了兩次。

一次是年初憑藉電影《地久天長》獲得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成為中國內地第一位榮膺柏林影后的女演員。


第二次是飾演了熱播劇《小歡喜》中的劉靜。


柏林封后至今,詠梅的微博粉絲數從5萬漲到了128萬。

而實際上,在2019年之前,她已經拍了24年戲,參演過幾十部影視作品,如:《夢開始的地方》《刺客聶隱娘》《唐山大地震》《中國式離婚》《懸崖》等等;與侯孝賢、馮小剛、沈嚴、葉京等影視圈著名導演都有過合作。只不過,她一直飾演配角。


▲《刺客聶隱娘》劇照,導演:侯孝賢


戲紅人不紅,有人替她著急,詠梅卻不以為然:“很多人說,你一直在演配角,我特別不喜歡這種口氣,就是放大了那種功利。”


外表柔弱的詠梅,內心有著靜水深流的力量,從不輕易被外界的聲音左右。


▲《中國式離婚》劇照,導演:沈嚴


2004年《中國式離婚》熱播後,突漲的關注度曾給她帶來煩惱:快速掙錢的誘惑、虛情假意的奉承、自我認知的搖擺……這攪擾了她讀書、聽音樂、看電影的安靜生活,對她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亂”。

她決定不再接電話,將手機設置了呼叫轉移,有劇本找她只能通過短信,但她可能一天也不看幾回。


她曾發過這樣一條微博:“我在等著那個屬於我的角色,我不急你也別急。”

詠梅喜歡搖滾樂:“我很喜歡那種純粹有力量的東西,哪兒都不假,沒有一點虛偽。”

多年前,因為這一愛好,她結識了丈夫欒樹。欒樹是前黑豹樂隊主唱、著名搖滾音樂人,還是“天后”王菲的前男友。



▲詠梅與欒樹


婚後,夫妻倆在北京郊區石景山開闢了馬場,有七八年住在簡陋的自建房裡養馬。遇到經濟危機時,有人問詠梅:“以欒樹的才氣,為什麼不讓他通過寫歌改變生活?”詠梅回答:

“小欒的才智是上天給予的,我從來沒有懷疑過。不是每一刻都會有靈感出現,我有信心和他一起等待那個時刻,也許很快,也許是一輩子,不急,也急不得。”


在幾乎人人都火急火燎的時代,詠梅安定保持著不慌不忙、不疾不徐的步調。

哲學家周國平先生說,一個人的實力未必表現為在名利山上攀登,真有實力的人還能支配自己的人生走向。

柏林歸來第三天,倒完時差的詠梅就恢復了往日的習慣,去上瑜伽課,再度將外界的喧囂拋諸腦後。

她說:“15年沒接電話,我也沒有錯過什麼。”

49歲才演到自己的第一個電影女主角怎麼了?她一直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養兒養女,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自由飛翔


養兒養女,最重要的是使他們能自由飛翔。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如是說。


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順應美國當局要求,將在加轉機的任正非長女、華為副董事長、首席財務官孟晚舟逮捕。這實際上是美國針對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打壓。


▲左:孟晚舟女士


在中國外交部發出嚴正交涉後,2018年12月11日,加方批准了孟晚舟的保釋申請,但令其必須佩戴電子腳銬,並接受監視。





至今10個多月過去了,這位處在強權迫害下的女性,一點也沒有表現出狼狽驚惶,始終保持著從容淡定。

任正非接受央視採訪時輕鬆表示,女兒心態樂觀,生活充實,在自學五六門功課,說不定還能讀個“獄中博士”出來。


2019年10月1日,孟晚舟戴著電子腳銬走出加拿大的居所去參加又一次庭審,身著一襲優雅紅裙,見到記者時笑祝祖國生日快樂。這一幕看哭了無數人。

面對無故加之的牢獄之災,她表現出的非凡勇氣和強大定力太令人欽佩!


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


小時候覺得考試很難,長大後才發現,人生可比考試難多了。考試每道題都有確定的答案,人生要面對的卻是未知的際遇、無常的去來。

一個人如何才能從容度過一生?作為父母,最該給孩子“裝備”的又是什麼?

是一顆強大的內心。

怎樣才能擁有強大的內心?

具備絕對的自信!

什麼是絕對的自信?

是對自我價值無條件的肯定和確信。

在無常和未知面前,只有不依賴於任何外在條件就能確信自身價值的人,才能不驕不餒、不卑不亢地玩轉人生。




如何才能幫助孩子確立絕對的自信呢?

第一步:保護孩子的自主性。

你允許孩子“做自己”了嗎?你承認他是自己的主人嗎?你信任他可以自我負責嗎?

孩子起床起得晚了,作業做得慢了,刷牙刷得遲了,遊戲玩得多了……在無數這樣的日常情境中,家長往往忍不住去批評、催促,以為是在幫助孩子培養好品質、建立好習慣,其實呢?只是在取締孩子的自主性。

這讓孩子形成一種模式——他不再是自己行動的發起者,只是他人意志的服從者。

著名心理學者李雪老師的一節課讓我領悟到:

長期對孩子進行“糾正”“改造”,最佳效果也就是培養出一個聽話的孩子,可以精確達成父母要求的孩子。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或許也可以做一個不錯的中低層職員,但絕不可能成為高層管理者;或許也可以衣食無憂,但卻與大額財富無緣。因為他從小習得的是“聽話”,是看別人臉色行事,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也沒有做決策、擔當第一責任人的內在力量。

說白了,聽話的孩子,既不會有大的前途,也不會有大的“錢途”。

只有自主性很強的人,才有可能在人生、事業中果敢擔當、乘風破浪。而這來自於父母在每件小事上對孩子的放權、尊重。


第二步:棄絕挑剔、苛責孩子。

經常性的挑剔、苛責會使孩子形成低自我價值感,形成“我不夠好”的核心信念。這樣的核心信念以後會在學業、工作、人際、婚姻等方方面面,成為孩子的絆腳石。

一個相信了“我不夠好”的人,會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好的對待,沒有力量離開剝削自己、傷害自己的關係,因而交上壞朋友、粘上壞伴侶;

一個相信了“我不夠好”的人,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應對挫折和困難,因而輕易放棄學業、事業的追求;

一個相信了“我不夠好”的人,會覺得自己沒有資格享受輕鬆愉悅的人生,因而任由灰暗苦澀將自己淹沒。

錢沒了可以賺,關係沒了可以建立,生活空白可以創造——很多時候,絆住一個人的並不是現實的困境,只是藏在心底那句“我不夠好”。


第三步:愛孩子,而不是愛孩子的功能。

一些家長覺得自己很愛孩子,也並不缺少對孩子的肯定——例如:在孩子取得好成績、習得新技能的時候,都及時表揚了孩子——但孩子仍然顯得畏首畏尾、缺乏自信,這是為什麼呢?

經常見到一種孩子,小時候學習成績很好,因此成為老師家長的“寵兒”,但卻自卑得要命,一旦成績起伏,就心理崩潰。因為他全部的自尊自信都建立在成績上,他清楚地感知到,老師家長愛的只是他的成績、他的表現、他的功能價值,不是他這個人本身。

生活中,一些家長習慣對孩子說:

“你表現好,媽媽才喜歡你。”

“你做不到,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只有滿足了條件,才能換取到關愛——對一個人來說,這有多麼可悲、多麼可憐?


被無條件愛過的人,才會相信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有價值,而這,即是內心力量綿綿不絕的來源。

用無條件的愛,培養內心強大的人,才是家庭教育的終極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