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張劇照 回顧上影老演員於明德


於明德,山東濟南人,出生時間不詳。1948年加入華東大學文工團,1952年轉業到上影廠任演員,處女作是《雞毛信》中的黑狗。曾經看到過他的一篇自我小述,自謔是個招之既來,揮之即去的末名演員,因為常演些三房(門房、茶房、帳房)六客(吃客、賭客、嫖客、掮客、說客、門客)。演職員表中我往往排在後面,難得靠前一點兒的,所以不是有姓沒名,就是有名沒姓,沒名沒姓也不少。圖為《雞毛信》中的黑狗。


我1948年在濟南加入了華東革命大學文工團。那時跳舞、扭秧歌、演歌劇、說相聲都幹,只要革命需要。1952年全國文工團整編,我分到上影。在《雞毛信》演黑狗甲,算是處女作,龍套從此和我結了緣。《為了和平》演日本憲兵隊長,穿上馬靴感覺人神氣許多,導演佐臨表揚了我。圖為《一場風波》社員。
隔年佐臨導演《布穀鳥又叫了》,挑我演了雷大漢,這是我一生中比較重要的角色。一位導演曾經對我說:演配角和演主角一樣重要,就像射箭一樣,主角鏡頭多,一箭不中,還有二箭三箭,可配角鏡頭少,一箭必須射中,所以說演好配角也是很不容易的。圖為《為了和平》日軍憲兵。

我演了一輩子配角,1966年前拍過《三年》、《湖上的鬥爭》、《家》、《前方來信》等;文革後我更忙,參加拍攝了《大刀記》、《筆中情》、《車水馬龍》等,前後都是20多部,數量上說,在上影劇團可算是名列前茅了。不過戲都不多,多在十幾個鏡頭,也有二、三個鏡頭的。《月亮灣的風波》演牛販子,就六、七個鏡頭,導演中叔皇找我商量掛名順序,我說字幕篇幅有限,沒名沒意見,我不掛名片子多著哩。圖為《新安江上》飾悶葫蘆。
沒掛名,觀眾也沒忘記我,碰到路人議論:迪個人面孔哪能介熟咯。有時小朋友朝我做鬼臉:趙處長,千萬別開槍,我上有老,下有小的。這是我在《特殊身份的警官》裡演偽警劉三的臺詞,作為演員,我當然感到自慰,說明我終究還給觀眾留下了點印象。我的腦袋是常常交給導演的。《四等小站》頭髮統統削光,剛長得像樣一點,又為《飄泊奇遇》扮財主,再剃了半拉拖辮子,其實都是兩三個鏡頭。圖為《20天革個命》眼鏡者。
除電影外,電視劇我也演了不少,像《馬力》、《代價》、《翻案》、《玫瑰香奇案》等。拍《海嘯》我演老地主,被一槍打死,寒冬臘月穿著綢衫在地上躺了半個多小時,導演看我年紀大,想找個替身,我沒答應,幹這一行,不嚴格要求自己行嗎?這是演員的起碼道德,演員的職責不就是要演戲嘛!圖為《51號兵站》客串服務員。

北國江南-----鄧天祿
布穀鳥又叫了----雷大漢
春滿人間----客串工人
大李小李和老李.---客串冷凍廠工人
地下航線----陳稽查
飛刀華----特務老錢
哈森與加米拉----客串匪軍官
紅日-----投誠兵馬步生
紅色娘子軍----敵營長
湖上的鬥爭----狗腿子趙子幹
《家》-----管家袁成
李時珍 ---客串報信人
兩個營業員----老李
六十年代第一春----工人
蠶花姑娘----跟茂路一起客串養蠶戶,右者
牧童投軍----蔣七
球迷----客串觀客
球場風波 ----趙部長
沙漠追匪記----戰士李玉根
誰是兇手----客串鞋匠
宋景詩----客串清兵小頭目
女籃5號---老孟
霧海夜航---客串報務員
羊城暗哨----客串特務
鐵道游擊隊---客串鬼子
血碑----金三
偉大的起點----客串工人
小白旗的風波---客串社員
大刀記---客串狗腿子
車水馬龍---張大車
楚天風雲----客串麻城地主
大澤龍蛇----劉麻子
筆中情---客串管家
T省的84、85年----客串居民大伯
二十年後再相會---客串退休職工
風浪---客串賓客
海之戀----老工友
浪花細沙----老王
海上生明月----客串門衛
獨行客---客串老者
青春萬歲---客串老者
女大學生之死-----郭師傅
郵緣---客串鏡頭
七月流火----客串賭徒
閃光的綵球---客串門衛
特殊身份的警官----劉三
銷魂刀---客串賣豆腐老人
燭光裡的微笑---老傳達
天雲山傳奇----客串老傳達類似角色
子夜----桂長林
月亮灣的風波---牛販子
日出---客串顧客
四等小站----客串鏡頭
綁票----警長
智破奇案---客串門衛
闕里人家---石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