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在歐洲的投資之旅,別人貪婪時他謹慎

一年一度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大會將於4日在美國奧馬哈召開。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股東大會召開前夕曾對媒體抱怨稱,在私募公司競爭激烈的美國,他已經很難找到估值1000億美元以上、能夠取得足夠效益的併購交易了。

但巴菲特對於簽下重磅併購交易仍然興趣滿滿,在今年2月寫給全體股東的信中曾稱,即使公司將來很可能會囤積更多現金,也持續盼望能夠完成重量級併購。因此,巴菲特將目光轉向了大西洋彼岸仍在脫歐的英國,他興致勃勃地稱:“準備好明天就去英國買公司”。

但當他講起歐洲大陸國家時,口吻卻更加悲觀,這也暗合了他一直以來不熱衷於在歐洲進行投資或併購的選擇。巴菲特稱:“歐洲國家講著不同的語言、有著截然不同的 財政狀況,對他們來說要想在國家自治和共同利益間找到平衡將非常艱難。”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國際政治系副教授翟東昇對第一財經記者解釋道:“歐洲的民粹主義在下邊會愈演愈烈,而且歐洲在全球可貿易部門的競爭力發展的態勢不太好,在這個背景下不在或少在歐洲投資是有道理的。”

那麼這些年來,巴菲特都投資了哪些歐洲公司呢?

逐漸在歐洲增加併購交易

近年來,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漸漸將中心從證券和保險業務轉移向增加併購業務,這種特徵在歐洲也有體現。

早在2001年,巴菲特買入為英格蘭東北部的家庭和企業供電的北部電網公司(Northern Powergrid),並持續多年獲得豐厚的利潤回報。直到2006年,巴菲特才在英國做出另一筆重磅投資決定,即購入英國最大的連鎖超市Tesco的股份。緊接著,同年他又花費2570萬美元入股愛爾蘭的工業企業英格索蘭(Ingersoll-Rand),以及斥資1.53億美元入股法國製藥商賽諾菲(Sanofi)。

在金融危機爆發後,巴菲特選擇在美國投資,而非在歐洲抄底。2008年5月,儘管前往歐洲視察投資機會的巴菲特將歐洲稱讚為“你當然希望在有魚的池塘釣魚,歐洲就是一汪出眾的池塘”,但信奉“當別人貪婪時你應當謹慎”的他出手卻很節制,只在同年斥資7600萬歐元入股了英國的全球最大製藥集團葛蘭素史克(GSK)。

2011年,巴菲特花費1.75億歐元購買了8家歐洲小型公司,並解釋稱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導致一些風險較大的國家中公司價值都被低估。不過,對於當時急需資金注入的大型歐洲銀行,巴菲特卻並不慷慨。同年11月,巴菲特稱:“我需要在投資之前更好地瞭解這些銀行,並且我也還沒有看到想要參與的投資機會。”

2013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瑪蒙集團(Marmon)耗資11億美元收購收購英國工業巨頭企業IMI集團五大事業部門中的飲料機及推銷部門。節奏也正是從2014年前後發生了變化,巴菲特在當年給股東大會的信中解釋道:“美國的經濟將會起伏不定,當它衰退時,我們的收益也會減少”,因此他將目光投向了海外。

重視法規和市場完善的歐洲國家

巴菲特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無論脫歐結果如何他都願意投資英國的原因是:“我們樂見於將資金投入到我們認為可以理解以及信任的體制中。” 而重視監管和稅法完善的原則,也滲透在巴菲特在歐洲的投資選擇中。

2015年,巴菲特在接受德媒採訪時表示,除了疲軟的歐元有助於收購外,德國本身的優勢促成他們的投資選擇:“德國是很棒的市場,人口眾多且購買力和生產力強大,我們也喜歡德國的監管和法律框架。”

德國的中小型家族企業成了巴菲特眼中的焦點。2015年,巴菲特花費4億歐元收購了德國摩托車配件製造商Detlev Louis Motorradvertriebs。2017年初,巴菲特通過精密鑄件集團(Precision Castparts Corporation)收購德國管道生產商Wilhelm Schulz GmbH。同年,他耗資1.8億歐元收購了德國第四大化學品集團郎盛(Lanxess)3%股份。也是2017年,巴菲特表示只要合適他的投資並不會侷限於中小型企業:“我們對在德國投資很感興趣,越大越好。”

但在併購過程中,巴菲特發現其在歐洲名聲並不如在美國一樣響亮:“我們在美國以外的地方也很有名,但從人們的認知來講卻不是相同的地位。在美國如果有企業要出售,他們會想到我們,但在歐洲,我並不認為他們一定會想起我們。”

到了2018年,巴菲特開始進軍歐洲房地產市場。其旗下房地產公司(HomeServices)在當年3月與柏林房產經紀公司Rubina Real Estate簽署合作協議後,又馬不停蹄地在去年11月與倫敦高端房地產中介Kay & Co.進行整合,並將米蘭和維也納等歐洲城市也納入了其房地產經紀網絡之中,還在巴黎和馬德里尋找合作對象。

不過,巴菲特在歐洲的投資也並非一帆風順。比如他就在2014年評價入股Tesco的決定為“犯了巨大的錯誤”,因為從2008年到2015年這家連鎖超市的價值下跌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