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猶縣創新實施“河(湖)長制+”模式

近年來,贛州市上猶縣以保護“一江清水”為目標,創新實施“河(湖)長制+”模式,將河(湖)長制模式與脫貧攻堅、流域治理、全域旅遊結合起來,助力水生態的系統治理與保護,繪就了一幅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並獲評全國“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先進單位”。

“河(湖)長治”變“群防群治”

上猶縣創新實施“河(湖)長制+脫貧攻堅”模式,通過吸納貧困群眾參與河湖水庫巡查管理、不斷完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使水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農業農村發展實現了共融共贏。該縣健全河湖管護責任網絡,在全縣28座大小水庫、35條主要河流中,設立縣鄉村河(湖)長275名。該縣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聘請“民間河長”“企業河長”等254名。

結合脫貧攻堅,該縣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聘請具有一定勞動能力、責任意識較強的貧困群眾作為河道水庫協管員,負責河道水庫巡查、衛生監督保潔等日常工作。近兩年來,該縣累計創新開發“八員三工一干”等生態扶貧就業專崗5535個,每人每月給予200元至1200元不等的務工補貼。該縣大力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近三年累計投入3.45億元,組織實施了小型農田水利等一大批水利基礎設施項目,不僅助推了脫貧攻堅,還為保護水系、改善環境奠定了堅實基礎。

“河湖整治”變“生態共治”

把河湖整治與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環境美化等有機結合,不僅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而且打造了優美的宜居環境。這是上猶縣以“三清潔四整治”為抓手,創新實施“河(湖)長制+流域治理”模式,堅持治山、治水、治汙“三治同步”,使生態環境得到全方位綜合保護的一個縮影。該縣大力實施“清河行動”,整治河道內亂傾亂倒、亂搭亂建、亂採濫挖、非法設置入河排汙口等違法行為,近年來該縣綜合治理河道86公里。該縣投入3億多元對陽明湖、南河湖、仙人湖等主要庫區連續實施了三輪漁業整治,庫區數十家水上餐館全部搬遷上岸,上萬套網箱網具全部清理到位,560多戶漁民全部轉產上岸。該縣推進生態公益林和水源涵養林建設,2017年以來完成低質低效林改造6.8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平方公里。同時,該縣投入近9000萬元改造升級農村環衛設施,建設鄉鎮垃圾中轉站13座,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提前兩年通過省級考核驗收。

“水系治理”變“全域美化”

上猶縣投入近7000萬元在南河湖畔開展水生態修復退田還湖、生態護坡、沿岸綠化和農村生活汙水綜合防治工程,把南河湖沿線打造成了該縣生態休閒度假“百里長廊”上的一顆璀璨珍珠。

上猶縣堅持將湖、河、渠、溪、塘等水系治理向全流域美化發展,走出了一條水系治理與全域旅遊和諧共融之路。縣城規劃建設“顯山露水”,建設了全長約9公里的城市生活“慢道”系統,並對“一江兩岸”沿線房屋進行立面改造和綠化亮化提升,建設親水公園、水上運動觀景臺等“城市會客廳”,打造具有山水城市特質的宜人風光。農村規劃建設突出山水特質和客家人文風貌,打造了一批美麗示範戶庭院、美麗示範村莊、美麗示範鄉鎮。特別是在上猶江陡水流域,該縣在提升生態水平、整治沿線環境、完善基礎設施等方面投入3.5個億,撬動社會資本投資35個億,引進並落地建設了印象客家、天沐溫泉、國際路亞基地、國際垂釣基地、桃花源、碧水灣等一批三產項目,打造最美生態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