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





二、姓氏讀音

拼音:shào

注音:ㄕㄠˋ

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造字法:阝

簡體部首:阝



邵的部首筆畫:2

總筆畫:7

筆 順:折撇豎折橫折豎



五筆86:VKBH

五筆98:VKBH

UniCode:U+90B5

四角號碼:17627

倉頡:SRNL

GBK編碼:C9DB

規範漢字編號:3816



〈名〉

(1) 古地名

邵,晉邑也。——《說文》

戌郫邵。——《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2) 春秋晉邑。在今河南省濟源縣西,山西省垣曲縣東。後魏改為邵郡,後周改為邵州

(3) 古州名。相當於今福建省邵武縣等地

(4) 古郡名。即邵陵郡,相當於今湖南省邵陽市及新邵、邵陽等縣地

(5) 水名。邵水發源龍山。西流會桐江、檀江,在湖南省寶慶縣東注入資水

(6) 姓(《漢書》作“召”)

三、姓氏起源

起源一,出自姬姓。為黃帝,炎帝之後。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於召,今陝西鳳翔東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陳,被稱為召公或召伯。周武王滅商後,移封召國於河南濟源西的召亭,與周公旦諸子凡、茅、蔣、邢、祭、胙、衛以及鄭等國一起,環繞古商朝都城監管商之遺民。後來召公奭之長子轉封於北燕國,留在濟源的次子仍稱召公,三子南遷伏牛山東端南麓的南召,以別濟源的北召。入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並,陝西的召被秦吞併。春秋後期公元前513年,召簡公盈因捲入周王室王位之爭而被京城人所殺,召國亡,子孫四散,即以召為姓。其中有北上山西垣曲東的召原,再東北入河北易縣北的古淶水城,又東遷山東惠民的邵城,這些均為召人遷徙中的遺蹟。姬姓邵氏的歷史也有3100年。邵、召古時通用,史書上一般漢朝以前的多用召,三國以後多用邵,河南汝南、安陽召人最早改用邵。根據習慣,在當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為兩姓,漢族中以邵姓為多。邵姓的正式使用歷史才2000年。由於這支為邵姓的主體,故而後代邵姓人尊奉召公為邵氏得姓始祖。

據史籍《姓譜》記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後有邵姓。屬於以居邑地名為氏。



起源二,出自羋姓。楚昭王之後有邵姓。楚昭王諸器皆作“邵”。

起源三,出自部落。出於召(shào)方。召,商朝時活動在今河南鄢城東召陵一帶的黃帝部落的一支,史稱召方。大約在公元前1250-前1192年商王武丁時代,召方屢遭商的征伐,西移到渭河和涇水之間,今陝西鳳翔東南的召陳。商末周國興起,周文王封其姬奭於召,史稱召公奭,召方族人歸順於周。召、邵原為一姓,後分兩姓。這支邵姓的歷史已經至少有3200多年。

起源四,出自漢化。如清滿洲八旗烏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時雲南定邊土把事有邵姓;今瑤、彝、蒙古等少數民族均有邵姓。另外朝鮮半島亦有邵姓的分佈,多是古代從中國內地遷徙過去。




四、得姓始祖

召公,即召(shào)公奭(shì),又稱“召伯”、“邵伯”,姓姬名奭。周初王室的重要輔佐大臣,燕國的奠基者,歷經文、武、成、康四朝,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長者,《今本竹書紀年》記載他死於康公二十四年,生年則不詳。一般認為是西周宗室,周之同族,應與武王、周公旦平輩;另一說是周文王庶子。因采邑在召,召地在今今陝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或邵伯。他曾佐周武王滅商,被封於北燕,建立燕國,但他派長子克去管理燕國,自己仍留在鎬京(今陝西長安縣西北鎬村附近)任職,其一支後裔世襲公爵,為畿內封國召國的國君,是西周、春秋時代諸侯國之一,而且一直在王室輔佐周天子。周成王時,召公任太保,與周公旦、太公望共列為“三公”,與周公旦分陝(今河南陝縣)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他常巡行鄉邑,曾在甘棠樹下決獄治事,在他的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詩·召南》有《甘棠》篇記其事,後因以“召棠”為頌揚官吏政績的典故。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講“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顯見召公非文王子。同篇,“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可見召氏為周之族長。但文王兄弟有虢,王季兄弟有太伯、仲雍,則召氏為太王兄弟或周之早期宗族。




五、人口分佈

春秋時齊國有召忽,與管仲同事襄公子糾。秦朝有廣陵人召平,封東陵侯,秦亡後,因家貧種瓜於長安城東,其瓜稱“東陵瓜”。秦末有召歐,隨劉邦起兵於沛,西漢封廣侯。西漢有九江壽春人召信臣,元陽帝時任南陽太守,為民興修水利,被稱為“召父”。

兩漢時期,散居在河南的召公子孫,多已改為邵姓,經繁衍發展,在安陽、汝南、南陽等地形成望族。三國魏晉時,邵姓主要聚居於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陽、汝南一帶,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為堂號。

三國時,魏有樂丞邵登;吳有節義之氏邵疇。晉代有安陽人邵續,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內。西晉末年,這一支邵姓開始南遷,後輾轉到達福建、廣東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於此期大舉南遷。南齊有武陵人邵榮興,八世同居。據有關資料記載,唐朝有籍貫為廣東翁源的邵謁,唐代校書郎邵楚萇為閩縣人。由此可知,三國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繼續發展外,又有向北、南遷徙者。

宋朝有籍貫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見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該地。北宋時期,有著名哲學家邵雍,隨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陽,徙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輝縣),後子孫昌盛,族大人眾,發展成為洛陽望族。宋朝時期,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襲擾,邵姓為避禍已廣佈於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後為避禍,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區。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為邵雍的後代。邵雍的十六世孫邵重英,元代任戶部給事中,其子邵質明初為華蓋殿大學士,邵質子邵仲美任清江知縣,仲美子邵讓於明朝初期,自山西舉家遷到河南新安縣克昌村,為邵雍十九世孫。他的後代發展成為大族,分居在嵩縣、澠池、伊川、宜陽、洛陽、洛寧、汝州、郟縣、內鄉等地。除這一支外,邵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地。

宋明時期,邵氏還分佈於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陝西、山西等地。歷清朝至近現代,分佈地更為廣泛。從清代開始,有邵氏遷至臺灣,後來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如今,邵姓在全國分佈較廣,據有關的學者證實,今天的邵姓主要分佈於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蘇、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甘肅等省。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徽、湖北等省為多,上述5省的邵姓約佔到全國漢族邵姓人口的56%。邵姓還有出自少數民族的漢姓。明清時雲南定邊有土把事漢姓為邵;清代滿洲八旗有烏雅氏漢姓為邵姓者;此外,瑤、彝、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民族也有邵姓。



先秦時期,邵姓活動在河南、山東地區,到了秦漢,邵姓已擴散到江蘇、安徽。到兩晉南北朝時邵姓已越過長江進入湖南、江西,北邊到達河北。唐朝時期,中原邵姓兩次南下移民福建,廣東。清初邵姓進入臺灣。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邵姓大約22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八位。邵姓第一大省是江蘇省,約佔全國邵姓總人口的24%,佔江蘇總人口的1.3%。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河北、浙江,這三個省的邵姓大約佔邵姓總人口的52%;其次分佈於湖南、廣東、山西、河南、安徽,這五個省的邵姓大約又集中了35%。全國的邵姓分佈形成了東南江浙、北方晉豫兩塊邵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邵姓大約2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1%,排七十三位。宋、元、明600餘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邵姓人口純增長達28%,人口淨增加了6萬邵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快。浙江為邵姓第一大省,約佔邵姓人口的46%。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16%),這兩個省大約佔邵姓總人口的62%;其次分佈於安徽(6.5%)、貴州(5.1%)、江西(4.1%),這三個省的邵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600餘年,邵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同時也向西南遷移。邵姓的重心在江浙地區

當代邵姓人口293萬,排在全國八十三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4%。從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邵姓人口由29萬激增到290餘萬,約10倍之多。明至今,全國人口增長了13倍。邵姓人口的增長速度,宋以降的1000多年中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型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甘肅、湖北四省,大約佔邵姓總人口的48%;其次安徽、遼寧、浙江,這三個省又佔了23%。江蘇居住了邵姓總人口的15.2%,為邵姓第一大省,佔江蘇總人口的0.6%。全國形成了東部魯蘇皖、東北遼寧、西北甘肅三塊邵姓聚居區。在明至今600餘年間邵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中原和北方強勁回遷。邵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華東、東北、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區,每平方公里的邵姓人口達到0.35人以上,中心地區達到2.1人以上。邵姓分佈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0.3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佔國土面積的29.9%,邵姓人口大約227.4萬;不足0.3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70.1%,邵姓人口大約65.6萬。

邵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在河西走廊、江蘇南部、膠東東部、遼東半島、內蒙古東北角、黑龍江西北角地區,邵姓一般佔當地人口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區的頻率在1.2%以上,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5.6%;在蘇皖浙大部、贛東北、鄂東、豫東南、魯東南、桂南、粵西南、海南、甘肅大部、寧夏、青海東部、東北大部、內蒙古東北地區,邵姓頻率在0.2%-0.6%,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3.5%;其他地區的邵姓分佈頻率不足0.2%,其覆蓋面積點了全國總面積的70。9%,其中分佈頻率在0.1以下的地區佔了42%。

六、家譜文獻

北京大興邵氏宗譜兩卷,首一卷,(清)邵綬名續修,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

天津邵氏宗譜,(民國)邵作榮修,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天津宜文齋鉛印本兩冊。

天津寧河邵氏宗譜,(民國)邵連勝等重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天津官文齋鉛印本兩冊。

河北容城邵氏宗譜邵作榮等修,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鉛印本兩冊。



江蘇丹陽邵氏宗譜二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錫胤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第三~十四卷、第十八~二十卷下冊。

江蘇常熟虞山邵氏宗譜,(清)邵松年修,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頤學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江蘇常熟虞陽邵氏宗譜三卷,(民國)邵松年重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頤學堂重修鉛印本一冊。

江竇武進北上袁邵氏九修宗譜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邵澤南纂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天遠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

江蘇宜興鍾溪邵氏宗譜十二卷,(民國)邵國俊修,陸海纂,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棣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

浙江重修邵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兩冊。

浙江淳安東井登雲邵氏宗譜六卷,(清)邵惟金等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浙江寧波月湖邵氏宗譜二十四卷,(民國)邵槐纂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世顯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三卷、第十二~十四卷、第十七~二十一卷。

浙江餘姚邵氏宗譜,(清)邵弘仁輯,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北京大學(今僅殘存十冊)。

浙江餘姚邵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貽編七卷,(清)邵曰濂、邵友濂續修,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餘姚邵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貽編七卷,(民國)邵是同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鉛印本。

浙江鄞縣鄞東梅江邵氏家乘十六卷,首一卷,(民國)邵和貴、邵曉方纂修,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德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

浙江鄞縣四明章溪邵氏宗譜六卷,(民國)邵國裕、邵邦英等纂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鄞縣四明平水潭邵氏宗譜四卷,(清)劉乙照、邵修鋕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繩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三卷。

浙江鄞縣四明平水潭邵氏宗譜八卷,(清)應文炳纂修,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繩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四卷。

浙江紹興山陰天樂邵氏宗譜六卷,(清)邵敬富續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浙江紹興紹邑邵氏續修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邵蔭棠等修,朱心裁、鄭君樂編輯,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安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

浙江蘭溪邵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蘭溪椒石邵氏宗譜五卷,(民國)方西庚纂,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蘭溪蘭江邵氏宗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蘭溪江潭邵氏宗譜四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蘭溪邵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蘭溪邵氏宗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衢州邵氏宗譜三卷,(清)邵輔周等重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甘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

浙江臨海邵氏宗譜四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



安徽徽州華陽邵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清)邵玉琳、邵彥彬纂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休寧邵氏宗譜,著者待考,明萬曆年間硃色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殘本)。

山東榮成邵氏宗譜,(民國)邵連勝、邵作榮等重修,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鉛印本兩冊。

山東濟南邵氏家譜,於清朝在泰山以北的山上給清代皇帝治病而被流傳至今近。

河南輝洛邵氏家譜,(清)邵述祖重修,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河南邵氏家譜,著者待考,布制兩幅。

邵氏世譜一卷,家譜一卷,外譜一卷,先世遺事一卷,先瑩志一卷,(元)邵桂子纂修,元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邵氏宗譜十卷,(清)邵恆仁纂修,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

崇西邵氏族譜,(清)邵樹棠纂,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塘洋邵氏宗譜十二卷,(民國)邵於魁纂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天遠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

紫溪邵氏房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博陵邵氏宗譜四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

漳湟邵氏宗譜二十卷,(民國)邵龍海等重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青門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

浙江永康江頭村志邵氏宗譜,(現代)邵理靜等修,1998年修膠印本一冊。

浙江餘姚姚江邵氏宗譜,(民國)胡宗銑等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

浙江永康邵氏史志,(現代)《邵氏史志》編纂委員會編,1997年修膠印本一冊。

七、郡望堂號

郡望

博陵郡:東漢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晉置國,治所在安平。相當於今河北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地。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東漢移至平輿。

洛陽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

安陽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正陽西南。西晉置縣,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陽西南西南。

東陵郡:所在地以今天福建廈門浙江金華為主



堂號

怡怡堂:以德立堂

博陵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安陽堂:以望立堂。

安樂堂:宋朝時期的邵雍,好《易》理,因此把他自己的居所命名為“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顧頤稱讚他“有內聖外王之學”。

八、字輩排行

山東棗莊、煙臺、高青、臨沂、河北范陽、河南洛陽邵氏字輩:“文景貞元會性理士澤長明珠光先兆採羽翼覆成安定修鴻業宗功永克昌家奇為忠孝仁厚本誠良”。

濱州邵氏字輩:“文景貞元會衍理世澤長明珠光顯照宗功永克昌安定修宏業才羽翼書承家啟為忠孝人厚本成良”。

山東濟寧字輩:“文景貞元會性理世澤(延)長明珠光先照彩羽翼覆成安治修洪業德功永克昌家齊傅忠孝忍厚本善良”。著名武術教練邵長華就是濟寧兗州人士

河南周口邵氏字輩:啟化先經士,天元道桓長。三賢傳大德,謹守重剛強。

山東德州齊河邵氏字輩:家慶洪學緒,懷恩吉衍祥,士明恆新化,元秉敬慎全。

山東聊城邵氏字輩:“宗德純厚成明訓”。

山東聊城另一邵氏字輩:“田慶繼廣洪 建志永昌盛 詩武開周國 學義士朝榮 祖恩長思遠 孝和傳家承”。

江蘇興化邵氏字輩:“霞九林鳳永德中凱春樹明金宏建平元”。

重慶邵氏一支字輩:“錢鹽開基光明正大”。

四川邵氏一支字輩:“永宗元玉世正清通達連”。

邵氏一支字輩:“正文述世界維啟楚國君興宗支子德大烈光傳家經訓保邦忠良守成立業作善兆祥心安理順天佑助長”

河北沙河一支字輩:“仁宗逸仕,道尊孔孟”

山東成武縣邵氏字輩:“道長明珠光先照彩”

山東寧陽邵氏字輩:“康仲博宏淳,峨菊南西商;隆敬曾謹儒,林韻養立文,行榆崇鵉紀。自可之公永,芳興元光際;毓復臨德俊,安樂恩鴻天。”明朝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村遷居於此(寧陽縣伏山鎮陶邵村),始祖為自勤祖系康節祖26代孫。

貴州銅仁一支字輩:“斗大興金應、思崇國宏榮”

貴州貴陽邵氏一支字輩:“禹國克繼恪 必元宗大本 尚有餘文章”




九、姓氏名人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邵姓歷代名人124名,佔總名人數的0.27%,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八十位;邵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3%,排在並列第七十四位;邵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49%,排在並列第四十五位;邵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39%,排在並列第五十七位。

召伯虎,西周末期大臣,姬姓,召氏,名虎,召公奭後裔。死後諡號穆,故稱召穆公。厲王派衛巫監謗,致使國人莫敢言。他勸曰:“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厲王被逐後,他藏太子靜於家,並以己子替死。後與周公(周公旦次子後裔)共同執政。號曰“共和”(共和元年為公元前841年)。共和十四年,厲王死,與周公共立太子靜,是為宣王。後“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覆宗周”(《史記·周本紀》)。

召忽,春秋時齊國人,與管仲同事襄公子公子糾。

召平,秦朝人,封東陵侯。

召歐,漢初名將,封廣縣嚴侯。史載“廣嚴侯召歐,以中涓從起沛,至霸上,為連敖,入漢,以騎將定燕、趙,得燕將軍侯,二千二百戶“。

邵信臣,字翁卿,九江壽春人,西漢著名大臣,曾歷任零陵、南陽太守。在南陽任職期間,曾利用水泉興修水利工程,組織民眾開溝築壩數十處。他與杜詩一前一後,在南陽都有惠政。時人稱之為“邵父杜母”,以表達對他們的敬愛。

邵續,字嗣祖,西晉魏郡安陽人。官至散騎侍郎。續樸素有志烈,博覽經史,善談理義,妙解天文。

邵謁,(約公元860年前後在世),廣東韶州翁源人。唐代“嶺南五才子”之一。

邵大震,字令遠,唐代安陽人。與王勃同時。存詩一首。

邵煥,宋代淳安(今屬浙江省)人,少年神童。宋真宗命賦《春雨》詩,立就,時年十歲。後又命作《睡宮娥》詩,為時 人所傳誦。

邵雍,(1011~1077年)字堯夫,諡號康節,人稱百源先生,范陽(今河北省涿州)人,北宋著名哲學家。一生不仕,工詩,多為閒適之作。精研周易,創立象數之學。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等。是最傑出的邵姓學者。

邵伯溫,邵雍之子,哲學家。

邵博,字公濟,洛陽人,邵伯溫之次子。著有聞見後錄三十卷。

邵桂子,淳安人,以文名著,宋代鹹淳年間進士,官處州教授。後棄官歸,居修竹鄉。

邵亢,(1014~1075年)字興宗,江蘇丹陽人。神宗年間官至樞密副使,諡安簡。宋史有傳。

邵宏淵,南宋初年著名抗金將領,官至節度使。



邵光祖,河南人,元代學者,好儒學,非聖賢之書不讀。吳中學者稱其為“五經師”。

邵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運城)人,南宋抗金義軍首領,人呼邵大伯,曾保衛商州(今陝西商縣)十年,後被秦檜毒死。

邵寶,(1460~1527年)字國賢,號泉齋,江蘇省無錫人,明代大臣。成化進士,累官至南禮部尚書,學者稱其為二泉先生,為李東陽門人,有《容青堂集》。

邵彌,(約1594~1642年),原名高,字僧彌、彌遠,號灌園叟、青門隱人、瓜疇、瓜疇老人、芬陀居士等。江蘇蘇州人,是明末活躍於畫壇的著名畫家,以山水及花卉見長。

邵堅,字不磷,明代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善山水。《畫史會要》、《明畫錄》、《無聲詩史》

邵圭潔,(約公元1540年前後在世)字伯如,一字茂齊,號北虞,常熟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前後在世。有文名,與翟景淳、嚴訥等結社,會文,時稱十傑,推圭潔為領袖。嘉靖四年(公元一五二五年)舉人,選德清教喻。倭亂,邑令王鐵造廬問計,上築城四策,城賴以全。後卒於任。圭潔為詩妥適而乏警策,惟散文筆力頗縱宕,所著有《北虞先生遺文》八卷,《四庫總目》行於世。

邵元節,(1459~1539年)龍虎山上清宮達觀院正一道士。字仲康,號雪崖,貴溪人(或謂安仁人)。嘉靖十八年(1539)邵元節病逝,敕授大宗伯,諡“文康榮靖”。著有《太和文集》,已佚。其弟子有陳善道,掌道錄司事,徒孫彭雲翼為右至靈。史稱“元節無他方求,祗因帝好齋醮而元節勤事不懈,遂眷顧不衰。”

邵捷春,(?~1641年)字肇復,福建侯官(福建閩侯)人,明將領。萬曆進士,歷稽勳郎中、浙江按察使,因故貶官。崇禎間擺四川副使,功升巡撫,進右金都御使。以圍剿張獻忠、羅汝才失敗,逮獄論罪,自毒死。《明史》言其“為人清謹,治蜀有惠政”。離蜀時,“士民哭送者載道,”。有《劍津集》、《入蜀吟》等。

邵晉涵,(1743~1796年)字與桐,今浙江省餘姚人,著名的經學家、歷史學家,他曾參與纂修《繼三通》、《八旗通志》等書。又從《永樂大典》中輯錄《舊五代史》,並博採《冊府元龜》、《太平御覽》等書,按照原目,編排成冊,使《舊五代史》失而復得,列入正史。他還長於經學,以郭璞《爾雅注》為宗,兼採漢人舊著,撰有《爾雅正義》,成為訓詁學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四庫全書》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邵長蘅,(1637~1704年)一名衡,字子湘,清代學者,江蘇省武進人。別號青門山人,曾編輯《二家詩鈔》。

邵齊燾,(1718~1769年)字荀慈,號叔山,江蘇省昭文(今常熟)人,清代文學家。乾隆進士,官編修。能駢文,有《玉芝堂文集》、《玉芝堂詩集》。

邵士燮,字友園,號範村,又號桑棗園丁。清代詩書畫家,安徽省蕪湖人。善隸篆刻,尤嗜畫。

以上資料為荀卿庠在網絡收集整理,為宣傳國學蒙學教材識字為主,瞭解家族歷史為輔,更多資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歡迎建議與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