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把幸福分為三個層次,若能參透第一層,就很幸福了

人們整天忙忙碌碌的為了什麼?說白了,就是為了兩個字——幸福。國家、政府的存在為了什麼?為了人民的福祉,也就是為了人民的幸福。人類發展的終極意義,也是為了人類的幸福。

幸福是如此的重要,誰都向往幸福,誰也離不開幸福。幸福到底是什麼?幸福有層次嗎?怎樣才能更幸福?今天喜哥從先秦道家的集大成者莊子那裡,來給大家聊一聊以上幾個問題。

根據莊子《南華經》,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馮先生把幸福分為三個層次:相對幸福,絕對幸福,真正的絕對幸福。若我們能參透第一層,就覺得很幸福了;若我們能參透第二層,就覺得不但幸福,而且灑脫;若我們能參透第三層,算得上聖人了。

首先說一下幸福的定義:幸福,是指一個人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幸福說到底就是好的滿足。

第一層,相對幸福

莊子《逍遙遊》中,講了一個大鳥和一個小鳥的故事,大鳥扶搖直上九萬里,小鳥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都覺得費勁。無論大鳥、小鳥,只要是它“充分且自由地發揮了它的自然本性”,它就是幸福的。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無論你是貧賤還是富貴,只要是你“充分且自由地發揮了你的自然本性”,你就能獲得相對幸福。幸福的感覺和金錢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成功與否關係不是特別大。

什麼是你的“自然本性”?莊子認為是人天生從“道”得來的“德”,這個比較深奧。簡單點說,你的“自然本性”,就是你喜歡的、你擅長的,也就是老天給你天生的稟賦。

舉例來說,如果你做喜歡的工作,你的幸福感就強;如果你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你的幸福感就強;如果你做擅長的事情,你的幸福感就強。

第二層,絕對幸福

絕對幸福肯定是高於相對幸福的。為何第一層叫“相對幸福”?就是人們在“充分且自由地發揮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時候,如果遇到一些“阻礙”,就不能“充分且自由地發揮自己的自然本性”。什麼阻礙呢?比如,老、病、死、等。

每個人遇到“老、病、死”的時候,未免憂慮和恐懼,這是人之常情。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憂慮和恐懼呢?如果能避免這種憂慮和恐懼,那不就是獲得了絕對幸福嗎?

莊子採取的方法就是“以理化情”。憂慮和恐懼,可以由於對事物自然本性的理解而減少;也就是說人可以利用理解的作用,而削弱感情的起伏。簡單點來說就是,理解萬物,才能不為情所困、所累,享有靈魂真正的和平。

作為普通人,未免會為感情所左右,我們也不可能達到莊子那種妻子死了還“鼓盆而歌”的境界。但我們從這裡也要學會為自己開脫,想的越通,越容易從這種低迷中解脫;想的越開,越容易從悲傷中走出。最起碼,我們能做到一定程度的“絕對幸福”。

第三層,真正的絕對幸福

第二層的絕對幸福,雖然內心不受外界事物變化的影響,但多少有點悲觀認命的氣氛,看起來也有點消極。內心和平也不代表著內心高興。於是莊子提出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觀念,馮友蘭先生把它稱之為“真正的絕對幸福”。

怎樣做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怎樣獲得“真正的絕對幸福”?莊子強調個人要和宇宙達到“同一”,超越事物的普通區別,超越自己和世界的區別,超越“我”與“非我”的區別。

什麼意思呢?就是把好壞、是非、得失、等等看做是一個循環的圓圈,如果你站在圓心,就不會被圓圈上的變化所影響。再說的深刻一點,圓圈上的變化(包括你自身的生、老、病、死)根本與你無關,也就是你跳出了這些是是非非,因而你能得到“真正的絕對幸福”。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很難理解自己和宇宙萬事萬物的同一,也很難把與自己相關的是是非非擇的一乾二淨,要不然我們也都成聖人了。不過,知道了這種方法,有些時候可以試著跳出“圓圈”,哪怕是偶爾的,對於我們也是有好處的。

以上就是道家的三個層次的幸福,看看自己能達到第幾層。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幸福,不妨參考以上所說的方法。如果你覺得有幫助,喜哥今天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最後,祝大家多一點享受內心真正的和平,多一點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