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黑色尼龍產品的背後,蘊含了寶貴的設計、經驗與學識:這是一種來自 Prada 的嚴謹

去年夏天,我在威尼斯 Prada 店鋪的男裝部購置了兩件銘牌配飾:一件接著細長的皮繩,方便掛在脖子上;另一件背面有夾子,方便固定在前胸口袋。兩件銘牌都有 Prada 最新的斜體品牌標識作為裝飾,而非常規的三角形 Logo。銘牌背面,你可以插入自己的名片。

這兩件銘牌讓我有種佩戴成套飾品的感覺(比如項鍊和胸針的組合),而非單純的信息展示配件。一直以來,人們都有佩戴成套飾品的習俗,特別是在我成長的意大利地區。並且,對於 Miuccia Prada 來說,寫入了習俗的裝飾風格一直是她會顛覆的設計素材。這讓 Prada 的設計更像是具備了特別敘事口吻的道具,規避著人們對於奢侈、身份、形貌、材質等概念的刻板印象。或者說,它們就像是新的線索。

2013 年,本文作者 Judith Clark 正在為 在墨西哥 Frida Kahlo 博物館開幕的展覽做準備。攝影:Miguel Tovar

《T》雜誌中文版之所以委任我來撰寫這篇封面故事,或許是考慮到了我的建築學出身(在當年,女性建築師仍是少數群體),而畢業後,我又成了一名思考時尚以及人們該如何審視它的策展人和展覽設計師。時尚和建築這兩個專業,構成了我職業生涯中兩個比重相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兩者間的交融、溝通,成就了我的工作作風。

在當下流行跨界的時尚圈,Miuccia 的行事方式依然有著別樣的意義

:她邀請了三位在建築領域舉足輕重的女性建築師 —— Cini Boeri、Elizabeth Diller 與妹島和世 —— 藉由她們的專業背景,使用 Prada 標誌性的黑色尼龍材質,設計膠囊系列產品(含四款包袋和一件裙裝)。這也就意味著三名建築師能夠藉此機會,重新思考她們在過往的工作實踐中,圍繞設計展開的一系列社會關聯,並將其作為新的創作原點。

三位舉足輕重的女性建築師使用 Prada 標誌性的黑色尼龍材質設計的膠囊系列產品

Prada 一向被認定是高度概念化的時裝品牌。Miuccia 本人並不怎麼在意時尚和藝術之間的紛爭(我們也都早已對這個議題生倦),相對的,諸如藝術與建築、時尚與建築這類討論卻時常出現在品牌的諸多項目中。她的個人喜好加速了不同創作類別間打破隔閡的過程,而這種「打破」也並非將它們生硬地交叉那麼簡單。

三名女建築師的參與標誌著「Prada 邀約」(Prada Invites)項目進入了第二季。在第一季,建築組合 Konstantin Grcic、Herzog & de Meuron、Ronan & Erwan Bouroullec 以及 Rem Koolhaas(Koolhaas 本身就是 Prada 長期的合作伙伴)開啟了這個通過建築師的眼界演繹尼龍材質的企劃。來到第二季,品牌在官方新聞稿中也明確提及了女性對於此次合作的意義,將其視為一個「邀請女性來為女性進行創作」的契機,思考女性特質在當下的意義。和時尚潮流的更迭一樣,邀約的建築師群體自然也應當具備足夠的文化多樣性 —— 這樣才能為針對女性特質的討論注入更多聲音。

第二季的傲人之處也在於三名女性建築師取得的成就:妹島是首位擔任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的女性;Diller 是去年上榜《時代》週刊「全球 100 位最具影響力人物」的唯一建築師;Boeri 曾獲得多個建築設計大獎,今年 95 歲高齡的她早已是業內傳奇。

從左至右:Elizabeth Diller、妹島和世與 Cini Boeri。圖片來自網絡

2012 年在韓國首爾負責一座手袋博物館的興建時,我就不時思考手袋的意義和價值:手袋的歷史即女性的生活和解放的歷史。早期的女性手袋只被用來攜帶針線、口紅、香菸、卡片這些小物件,真正意義上的女士錢包是非常後期才出現的。它們的形貌也不盡相同:有些偽裝成裙襬裡的刺繡裝飾補塊,有些像是垂於指尖的首飾。而「Prada 邀約」第二季推出的手袋(以及它們的設計過程),顯然為這一配飾類別增添了新的內涵。毫無疑問,Prada 並未打算向世人徵得共識,而是希望藉此良機闡釋更廣泛的議題。

可以探討的角度很多。作為一名策展人,我的工作背景不斷提醒著我文字、圖像、物品、人體和空間的相互轉譯。對於每一場展覽,策展人都要從頭思考呈現這幾個方面的新手法。而就像 Prada 新聞稿所言:「邀約」的意義在於尋求跨行業的交流,提出新的疑問,並探尋合作的邊界和寬度(無論是字面上還是文化上)。下面的 10 個關鍵詞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這一有趣的項目。

命名

品牌化(branding)通常是指,藉助 Logo 以及一系列按照季節進行的配色組合、樣態設計和特定話術的綜合系統,加固受眾的印象。這種做法,特別是早期的時裝品牌廣告,往往會對任何有可能稀釋核心信息的行為持謹慎態度。而服裝史學家們通常能夠明確指出一場流行的興起和沒落,它標誌性的輪廓和色彩,它專屬的高光時刻等。但如今,圍繞著時尚的語言早已變得更加複雜,時尚也愈發趨於自我指涉,這使得本該向前演變的時尚出現了中斷:人們所理解的「時尚」正在經歷洗牌和重塑,行業長期依賴的「完整造型」也已成為過去時。

Prada 2019 春夏女裝系列上首現的「Prada 邀約」系列。點擊查看細節大圖

Prada 作為一家時裝品牌,長期以來保持了高度的可見性,這說明它依舊能夠為我們提供與眾不同的信息線索:圖案印花的長襪,被刻意放大尺寸的刺繡帽飾,寬鬆大衣,A 字型短裙,當然還有「Prada 邀約」系列中使用的黑色尼龍材質。「黑色尼龍」聽起來似乎就與手袋這類日常配飾關係密切,但 Prada 為它注入了更多幻想:從品牌過往檔案中尋求靈感。換言之,這更像是時裝設計師開始從事一名服裝史學家的工作 —— 只不過,前者的做法顯然有趣得多。

Prada 的尼龍簡史

1978 年,尼龍材質開始被 Prada 運用於包袋設計。此後,品牌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財力,用以革新尼龍的材質、色固度、耐用性和抗磨損力。事實上,尼龍最初的適用領域是帳篷和降落傘產品,因此,這種材質有著強烈的工業屬性。而在 Prada 大受好評的尼龍手袋推出後,尼龍才真正地從「工業用材」轉化成了一種面料,並被賦予了更多與奢侈品相關的品質。到了上世紀 90 年代,尼龍開始逐步融入成衣的設計和生產,而 Prada 用皮質柔和的肘長手套搭配尼龍材質服裝的做法,顛覆了傳統時尚創作的密碼,構成了某種非常有力的新形象。

「Lo Zaino」揹包

在 Prada,以及 Prada 使用尼龍材質的歷史上,最為出名的一款設計是品牌在 1984 年推出的揹包。這是一款全黑色經典雙肩揹包,大方實用,也具有極佳的便攜性 —— 這既是指揹包解放了雙手,也得益於包袋本身的大小就非常適合在自行車騎行或駕駛 Vespa 摩托車時背戴。同時,它也讓揹包設計變得與都市生活息息相關(和行車的動態緊密聯繫),並且增加了幾分詩意。在第一季的「Prada 邀約」中,Koolhaas 改良了雙肩揹包的設計,將包身調整到胸前,避免了因為轉身取物引起的不便和尷尬。

2013 年,Miuccia Prada 站在位於米蘭的由 Rem Koolhaas 設計的新普拉達基金會(fondazione prada)外。攝影:Mario Sorrenti

在設計首爾的手袋博物館時,我特別選擇了一系列手袋,用於象徵不同時代的潮流風向,而代表著上世紀 80 年代的即是這款尼龍雙肩揹包。有趣的是,其他的手袋一般都會要求人體構成某種姿態,如手持在胸前,或者緊緊攥在手中(為此我們設計了一系列新的人臺),陳列雙肩揹包則只需簡單地把人臺轉過來。這種對於常規的反叛在時尚演變史中也有其象徵性。對比視覺上更出挑的手袋(比方說如同一本摺疊雜誌的超現實主義風格手袋,或者 Martin Margiela 設計的像手套一樣的包袋),Prada 的雙肩揹包本身就能製造一種驚詫感—— 觀者會疑惑,為什麼博物館裡陳列了這樣一款似乎尋常的包袋。

1984年,「剪裁」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Lo Zaino」誕生的時間,或者說,1984 年的時尚

不久前去世的設計師 Karl Lagerfeld 當時正擔任法國時裝屋 Chloé 的設計總監。受品牌創始人 Gaby Aghion 的影響,Chloé 喜歡按字母表來為每一個時裝系列命名。1984 年的時裝系列是以字母「C」開頭的,觀眾們其實可以根據這一串「別稱」來了解設計師 Lagerfeld 鋪陳的全球文化探索之旅。

Lagerfeld 在這一年為 Chloé 設計了一個經典系列。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將這一系列和 Prada 進行比對,探尋兩者的共通性。Chloé 1984 年春夏系列中,有一條名為「Ciseaux」的禮服裙,裙襬和肩部有剪刀圖案的刺繡裝飾。這一細節制造出了一種「剪刀將布料直接剪開」的視覺效果。在時裝秀上,演繹裙裝的模特手腕上還纏著針包,脖子上的項鍊則是頂針狀。如此一來,原本屬於幕後活動的生產過程變成了整個系列的主要屬性,即將外在表現和內在過程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Chloé 1984 春夏系列中的「Ciseaux」禮服裙

意大利藝術史學家 Germano Celant 曾為首屆佛羅倫薩時尚和藝術雙年展(1996 年舉行)寫過一篇名為《剪裁即思索》(To Cut is to Think)的論文。「剪裁是服裝製作的靈魂。它將面料和縫線轉化成了貼合人體的某種畫框,將製衣變成了一種創意表達形式,以及可以構建新想法的別樣語言。」Celant 當年這樣寫道。

這樣一來,我們不妨將 1984 年的時尚歸納成,它是緊密圍繞生產和工藝而鋪展的:Prada 將工業化的尼龍材質引入雙肩包設計,也藉此重新定義了奢華為何;Lagerfeld 則受傳統高級定製工藝的吸引,甚至將它「還原」至表象。正如 Celant 所言:「剪裁即思索。」

尼龍牧場

配合「Prada 邀約」,Prada 也在品牌的各公眾平臺上線了名為「尼龍牧場」(Nylon Farm)的短片特輯,以戲謔幽默的口吻重新講述關於這種材質的故事。對於人們當下的觀賞習慣而言,這條「短片」或許有些長了(大約 6 分鐘),但完整看下來,你會注意到諸如「控制」「非常規」這樣的詞彙在片中被反覆提及。這不免讓人產生聯想,短片是在提醒我們去打破時尚體系的常規嗎?

如果有幸參加過首屆佛羅倫薩時尚和藝術雙年展,你一定會對當年 Miuccia 和藝術家 Damien Hirst 的聯袂印象深刻。巧合的是,他們在佛羅倫薩的展位上也創造了一片「牧場」(用真實的動物)。這是最早的時尚與藝術跨界合作的案例之一,雙方都從對方的文化屬性中獲益。第一屆雙年展除了 Miuccia 和 Hirst 外,還有 Karl Lagerfeld & Tony Cragg、Jil Sander & Mario Merz、Azzedine Alaïa & Julian Schnabel 等。因此,當我看到「尼龍牧場」時,不由感慨

歷史似乎早在當年就已探察到了未來的走向

點擊觀看 Prada 「尼龍牧場」短片

短片中,尼龍的生產過程被想象成在充滿未來感的空曠空間中進行,由一對時髦的男女充當守護者。人物的每個動作都經過了精心編排。主角們身著 Prada 時裝,佩戴著文章開頭提到的身份銘牌。Prada 在網站解釋,拍攝地點其實是品牌在意大利托斯卡納的「Valvigna」工廠總部 —— 如此藝術化的場景在現實中確有其事 —— 這一點著實讓人驚訝。

Valvigna 也是 Prada 的歷史檔案館所在地。這裡保存著 Prada 集團過往的服裝、配飾、鞋履製品(包括 Prada、Miu Miu,以及鞋履品牌 Church's 的設計)。一些特別的藝術和短片項目成果,也收藏在其中。服飾類藏品約為四萬八千件,文本性研究資料則有一萬兩千多件。

「尼龍牧場」短片從另一個角度展示了服裝的生產過程,並通過兩個角色的不同渴求創造區分。但或許這也是在講述品牌的過往設計如何持續對當下產生著影響。又或許,Prada 是在提醒我們,尼龍作為一種「品牌遺產」,本身就伴隨著強烈的設計記憶。

美與品位

通過不同元素的有機混合,Prada 的時裝秀向人們習以為常的「美」和「品位」發起了挑戰。Miuccia 本人對時尚的質疑,為她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反時尚」動力:通過改變服裝的比例和顏色配比,將時尚變成某種諷刺。但 Miuccia 曾這樣告訴時裝記者 Alexander Fury:「我進入時尚行業,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可能會喜歡它,並且喜歡時尚這個想法其實遠大於理論上的反感。

Prada 為人熟知的「Ugly Chic」風格

我很喜歡她這段話。Miuccia 表現出的矛盾正是她設計過程中最有趣的地方。反時尚的確不難(並且很多時候,時尚充當了其他反感對象的替罪羊),但在 Miuccia 的言談中,你能體會到她對於常規的拒絕,對於美的不信任,然而,這些構築了她的成功。特別是 Prada 為人熟知的「Ugly Chic」風格 —— 藉助某種剪裁上的尷尬,創造服裝與人體間的新關係,以及通過不間斷的引用,撤銷日常物品的本義,為其注入新內涵。這是她美學理念的核心。而使用原本與奢華相去甚遠的尼龍材質,也是如此。

1994 年,「異己的家政服務」演講

整個「Prada 邀約」項目涉及了更多的名字:品牌的、建築師的、尼龍的、手袋的,以及圍繞設計周邊口吻的。幾位建築師的手袋分別被命名為「Yooo」「Daln」「Yoke」和「La Borsa」。「La Borsa」的名字最為幽默(直接命名為「手袋」),將一款手袋的含義擴展到了一整個品類,又不至於淪入過度流行的「It Bag」概念陷阱。並且,「La Borsa」在意大利語中是一種更偏陰性的說法(不知道這是否是刻意為之)。同時,這個詞在意語中也有與中產階級相關的引用,這

似乎和 Miuccia 一向喜歡挑戰意大利中產階級審美的創作習慣遙相呼應

「Yoke」手袋於我而言則更私人化。這個詞本意是指傳統田間勞作時,農夫指揮牛群向一處使力,後來也指服裝脖頸和肩部的布塊(類似的設計早在 19 世紀 80 年代時就出現了)。但它對我來說,意義遠不止於此。

從左至右:Prada The Yoke 手拿包,Prada 鞋、襪子、頭箍及 The Envelope 服裝防塵袋,Prada Daln 長款手袋,Prada La Borsa 手袋,Prada 連衣裙、鞋、襪子及頭箍

1994 年,當 Prada 革新伸展臺上的時裝系列,或者準確地說,更嫻熟地應用尼龍面料之時,Diller 來到倫敦建築聯盟學院(我的母校),做了一系列探討女性建築師角色的講座,名為《Reconstructing Her Practice》。講座既與女性主義有關,又不盡然。它更多是在

討論建築領域體系的性別化,以及女性建築師在主流視野中的缺失因此,Diller 邀請的女性參與者,以及「Prada 邀約」項目本身,都為女性建築師的處境提供了發聲的平臺。事實上,Diller 的演講還以「Bad Press」為副標題,指代她當時進行中的,以熨燙襯衫為案例,討論勞動密集型行為模式與效率和美學間關係的實驗作品。

演講時,Diller 率先承認,比起正在從事著城市規劃等項目的同行,自己的項目實驗似乎過於微不足道,甚至可以說矯揉造作。但她的演說很快將討論帶入了更廣泛的框架,特別是 Diller 本人對於人體和外界之間關係的興趣,而這些討論往往發生在真正觸及建築設計本身之前。例如,她特別提到「家庭主婦」這一群體扮演的角色:她們被普遍認為是最精通於襯衫熨燙的美式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代言人。因此,當白襯衫這樣的日用品成為討論的中心時,Diller 尋求通過與眾不同的摺疊方式,顛覆人們的習以為常,藉以表達對於常規的抵抗。這樣的「非常規」也不禁讓我們再次聯想到前文提到的「尼龍牧場」構想。

Prada The Yoke 手拿包

我好奇 Diller 在演講中提及的「家政指南」(一份強調要先從襯衫胸口開始熨燙的法則),是否就是她此次為 Prada 設計「Yoke」手袋,以及一條模糊了防塵袋和服裝邊界的裙子時的出發點。但不管怎樣,當年還是學生的我在演講結束後又邀請了 Diller 細聊,彼時,我就確定她的講說深刻地影響了我。

歷史新宣言,與 Prada 基金會

Prada 對於文化的探討早已超出了單純的時裝系列創作,更延伸到了更多藝術和建築領域,如修建於米蘭城郊和威尼斯的 Prada 基金會,以及近年在上海落成的榮宅項目。作為一個時裝品牌,求新求變是 Prada 推出每一季新系列的本質驅動,但上述這般策展式的對話交流(甚至超出了藝術品本身),才是 Prada 真正的「新」之所在。每一場展覽都更像是一場對話,而非只是一個單純與時代相關的主題。過往一些精彩的項目包括瑞士藝術史學家 Harald Szeemann 在 1963 年策劃的「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展覽復刻版(由 Celant、Koolhaas 和德國雕塑家 Thomas Demand 重新構思),以及由 Celant 策劃的「Post Zang Tumb Tuuum. Art Life Politics: Italia 1918–1943」展覽(重塑了 20 世紀多場聚焦意大利藝術的重要展覽的片段)。過往展覽中出現的藝術單品在新的框架之下,與其他展品和當下產生了新的聯繫。而這種取樣自回憶和復原的手法,也是推動新討論誕生的主要手段。

Prada 也常在時裝系列中參照過往的創作,通過新的造型手段,再次創造出不一樣的風貌 —— 這就像是兜兜轉轉時尚輪迴,而「流行」自身似乎也被加上了意為引用的雙引號。就這一點而言,服裝和展覽有很明顯的區別嗎?

由 Elizabeth Diller 設計的防塵袋「The Envelope」。Diller 利用 Prada 黑色尼龍材質的耐磨性和柔軟性,對常見的服裝防塵袋進行了改造:它不僅能在出行時保護服飾,也可作為雨衣穿著,併兼顧了女性的形體特徵。圖片承蒙品牌提供

Prada 的黑色尼龍連衣裙誕生於 1994 年,隨即成為時尚史的經典。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都收藏了這款設計。在 2012 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辦的「Schiaparelli and Prada: Impossible Conversations」展覽中(由服裝學院主策展人 Andrew Bolton 策展),Prada 被拿來與同樣追求「非常規」的意大利設計師 Elsa Schiaparelli 進行比對。而在展出尼龍連衣裙的房間裡,官方將焦點放在了裙身腰間的一條工業質感的,有著銀色飾釦的腰帶上 —— 這條「配飾」般的腰帶早前並未出現在 T 臺的造型中。而一旁的 Schiaparelli 有著類似的邏輯:外套的紐扣被刻意放大尺寸,如同珠寶一樣。換言之,對於兩位設計師而言,服裝的實用性此時已經成為了某種裝飾。

在其他探討二戰後意大利時尚產業崛起的展覽中,Prada 的身影也從未缺席。如在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舉辦的「The Glamour of Italian Fashion 1945-2014」展覽(這個展覽標題或許並不能恰當地總結 Prada 的美學觀),或者幾年前由學者 Maria Luisa Frisa 和《W》雜誌主編 Stefano Tonchi 策劃的「Italiana. L'Italia vista dalla moda 1971-2001」展覽(從全球化的角度論證意大利時尚的獨特和重要性)。

Prada Daln 長款手袋、頭箍

因此,Prada 的黑色尼龍連衣裙不僅在品牌的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 20 世紀後期意大利時尚產業和服裝工業生產的重要象徵。如今,通過「Prada 邀約」這樣的項目,品牌邀請文化背景各異的設計師重新演繹尼龍材質,也意在打破過往以意大利為中心的種種敘述和討論,而參與的建築師們為這樣一種材質融入了更多解讀傳統的可能性。

意大利製造

「生產與產品」是理解意大利時尚產業的關鍵詞。我們在商標上看到的「意大利製造」(Made in Italy),實際上就是一種對實用、功能與設計的強調。「Prada 邀約」項目也是如此,更把對「有責任心的設計」的考量重新帶回了設計和生產過程。這就好比三位女建築師在繪製草圖階段,就已經構想好了人們在使用這些包袋時,將傳達什麼樣的信息。

Prada La Borsa 手袋、連衣裙及頭箍

設計師在創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無需贅言。但我們也要留意到,設計是需要被人實際應用的,而非僅供畫廊或博物館展出。在這一語境下,創作者們強調的是「產品」,而非單純「物件」。談到尼龍雙肩揹包,就不得不觸及「產品」的概念。在 Frisa 和 Tonchi 的展覽中,兩人就曾在展品銘牌上強調尼龍連衣裙的材質與「Lo Zaino」揹包的關聯。而這樣一種敘事也證明了產品設計是怎樣啟迪著時尚的創新,以及時尚是如何從工業傳統中誕生的。

在博物館氛圍中,「產品」一詞常因其與商業世界的聯繫而被禁止使用。但對設計者而言,例如 Boeri,她創作的那些傢俱產品,正是由於出色的實用性和便利性而廣受稱讚。這或許也是「Prada 邀約」的構成點之一。設計者肯定不希望這些手袋脫離城市語境:它們需要物盡其用。

發聲

在接受採訪時,三位建築師也就跨領域合作,女性為女性創作等議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Elizabeth Diller 出生於 1954 年,上世紀 60 年代從波蘭移居紐約,是 Diller Scofidio+Renfro 設計工作室的聯合創始人,在接受「Prada 邀約」時,Diller 認為,建築師「不只是解決問題,也要製造問題」,而這作為一種設計理念,貫穿了她的職業生涯。攝影:Ungano+Agriodimas

Diller:「我們希望每一件設計都像我們過去的項目那樣,有不止一種目的。這個過程並不僅是為了探尋實用性的另一種形式,它更像是尋找某種雙關語,來讓過往的體系有所覺醒。我們的設計始於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物件,稍加改變,調整其含義和價值。當然,除了這樣略帶諷刺的出其不意感,設計的實穿性和優雅程度也至關重要。

「黑色尼龍是種非常有趣的材質,特別是它的高度實用性。在 Prada 的世界裡,這種材質被應用在兩個各自獨立的領域 —— 服裝、箱包。這也是我們本次設計的另一個切入口。人們理解服裝和箱包的思維方式截然不同,店鋪陳列它們的方式也不一樣,但有沒有哪種方法能打破兩個產品類別的界限,將它們合二為一呢?

「作為建築師,我們當然知道怎樣設計高樓或者進行城市規劃,但設計與人體密不可分,用來穿戴的產品(對我們而言)確實是新鮮事。好在這個項目允許我們自行發揮,基於我們的個人喜好來做表達。這也和 Prada 的精神一脈相承,即後者同樣遊走在藝術和建築的交匯處。

今年 95 歲高齡的意大利建築師 Cini Boeri 在建築設計和傢俱設計領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她為「Prada 邀約」創作的手袋「La Borse」有多個可拆卸組件,每個組件都是可拓展和可調節的,這種功能性,無疑是其「形象應源自功能」的又一深刻實踐。攝影:Delfino Sisto Legnani and Marco Cappellett

Boeri:「在設計過程中,我一直關心的是產品的實用性。這次我為 Prada 設計手袋,與我平時從事的其他設計工作並沒有很大的區別,甚至可以說,我重新演繹了以往的設計經驗,是把工業和建築設計的多樣性帶入了時尚領域。

「不管設計什麼,這種對可調節、可修正的設計思維的追求,存在於各個領域。這幾款包袋的形貌會根據每位使用者的生活習慣而逐漸改變,而這也是我們想要實現的另一方面。」

妹島和世:「時尚和建築的一個巨大差別是,彼此的工作速率和生產週期截然不同。但由想法到實現的創作過程卻是一樣的。

「尼龍是種漂亮的材質,它的重量和堅韌性造就了某種美妙的平衡感。對於我的設計來說,怎樣給尼龍面料充氣,讓它膨脹起來是個有趣的挑戰。

我也希望以後有機會再設計其他款式的尼龍製品,或許成衣也說不定。

妹島和世在擔當 SANAA 設計工作室主持設計師期間,充分體現了她的國際感和民族性,她注重建築與其周圍空間的互動,而她也將這種「互動感」充分注入了本次「Prada 邀約」的合作成品,「背上這款手袋,實際上是在與朋友建立某種聯繫,創造自我個性」。攝影:Takashi Homma

就我個人而言,為了理解時尚,我做過的最好的決定便是主修建築。同時,這也讓我為自己的設計圖紙進行辯護成了一種常態。通常情況下,我們需要對一眾學者解釋:為何這個項目能建成?為什麼它能發揮更多功用?為什麼項目是合乎道德的?之所以我當年迫切地希望能和 Diller 交流,也是出於這一理由:她的講座並不是單一主題的,而是某種關乎建築和時尚,值得人們探討的社會議題。而

對於這些問題,Prada 和它的「邀約者」,自然回答得相當清楚。

如果說時尚關乎幻想,那麼一款新的手袋便允許我們構想它的使用者畫像,或者它將承裝什麼。而手袋也因此構建出了一個可以無限演變和遐想的世界: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約束。一款貌似「尋常」的產品,蘊藏了參與其中的偉大女性的經驗與學識 —— 這是屬於這個時代的見微知著。對於 Prada 來說,尼龍雙肩揹包註定會因為這樣的項目成為品牌最暢銷的產品之一,但由此而來的文化屬性也將持續積累。建築師們挑戰著尼龍手袋常規的範式,但無論怎樣實驗,它攜帶的記憶卻未曾褪色,它的經典地位也將再度得以鞏固。

攝影:範欣

造型:Jojo Qian

模特:何婧 at 星力模特;陳冰彬 at 龍騰精英

髮型:John Zhang at HairPro

化妝:Clive Xiong

製片:於卓藝

攝影助理:閻新元

造型助理:李曉梅

翻譯:ExhibitingFashion.org

特別出鏡:文思懿、童心、於璇、郭歌、趙湘渝、莊錦霖、莊金匯、韓宜笑 at 華東師範大學全明星健美操啦啦操隊

編排:Antoine Yang

Copyright © 2019 T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