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華大師贈劇本成就經典,13日京漢合演再現《狀元媒》

長江日報融媒體4月11日訊(記者萬旭明)半個多世紀前,漢劇大師陳伯華將《狀元媒》劇本贈予京劇張派創始人張君秋,令這出戏在京、漢兩大劇種裡都成為經典。13日晚,北京京劇院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王蓉蓉將與武漢漢劇院合作,以京漢同臺對唱的形式,在第七屆武漢“戲碼頭”中華戲曲藝術節上演繹這出《狀元媒》。11日上午,長江日報記者在排練現場探班發現,這出戏的背後還有著太多動人的故事。

王荔《狀元媒》劇照 資料圖

贈劇本收弟子,京漢情誼傳承半世紀

“送劇本,那就是送家當啊。”說起京劇移植漢劇劇目《狀元媒》的往事,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理事兼副秘書長、研究員洪業感慨不已。她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京劇團當家名旦張君秋與武漢京劇團武生臺柱高盛麟“走馬換將”,張君秋攜一隊人馬來到武漢演出達月餘之久。在此期間,張君秋與漢劇大師陳伯華情誼漸深,陳伯華將漢劇《狀元媒》的劇本贈予張君秋,“這出戏很適合你演。”於是,這出漢劇傳統劇目成了京劇中的新創劇目,並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裡廣受戲迷喜愛。

而這段梨園佳話,並未隨著大師的離去結束。作為張君秋的入室弟子,王蓉蓉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已2000多次演繹這出《狀元媒》,2005年更在武漢拜陳伯華為師。此後每每來漢,她都是一下飛機就直奔陳伯華的病房。她至今還記得,陳伯華曾指點道:“雖然京劇以大青衣的形式處理‘柴郡主’這一角色,可還是要從人物出發,演出她的美、可愛。”

這次京漢合演《狀元媒》,王蓉蓉將與武漢漢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陳伯華第五代傳人王荔一起,接力演繹“柴郡主”一角。王荔演繹劇中行圍射獵等以武戲為重的部分,王蓉蓉則演繹唱腔突出的部分。武漢漢劇院多位老藝術家也重返舞臺,為這次合演助陣。其中,邵從新將飾演呂蒙正、程良美飾演宋王,姚長生飾演八賢王。幾位老藝術家都已年過七旬,已有一二十年沒有演出過這一劇目。但如姚長生所說:“漢劇人都得到過陳伯華大師的關懷,為了紀念大師,回來演出義不容辭。”

資料圖:王蓉蓉《狀元媒》劇照

一拍即合,京劇大氣漢劇細膩

洪業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不同劇種“兩下鍋”的形式在戲曲演出中並不鮮見,但多數是每個劇種分別演繹一個唱段。而在《狀元媒》的京漢合演中,則是王蓉蓉一人融入到全漢劇班底中,她用京劇演出,對手戲演員則以漢劇演繹。

在武漢漢劇院的排練廳裡紮紮實實排了兩天,王蓉蓉直嘆:“這次是真刀真槍的合演了。”她表示,一開始對漢劇中的湖北方言還不太適應,但第二天就能很順暢地合作了。“漢劇作為京劇的母體之一,雖然兩個劇種發展出了各自的風格,但始終是同根同源,合演有天然的優勢。《狀元媒》移植到京劇中後,架構、人物都沒有做太大的變動,合演可謂一拍即合。”

兩天的排練中,兩個劇種的演員也都看到了對方劇種的優勢所在。王蓉蓉說:“京劇《狀元媒》的劇本在漢劇的基礎上做了精煉,壓縮了一些唸白,節奏也更快,以更突出張君秋先生在唱腔上的特點。這次與漢劇的老先生們合作下來,真正體會到漢劇在人物、表演上極其細膩的處理。”漢劇老藝術家邵從新則說道:“在《狀元媒》這出戏的處理上,漢劇更注重幽默、生活化,京劇更規整,更像是宮廷正劇。在合演中可以明顯地看到,京劇大氣、音樂形象鮮明,值得漢劇借鑑。”程良美則笑說:“京劇、漢劇本就是一家,一點隔閡都沒有,基因決定我們的合演會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