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 灶王爺 上天言好事 下界降吉祥

小年 灶王爺 上天言好事 下界降吉祥

《祭灶詞》:

古傳臘月二十三,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祭灶的時候,需要口中禱告:“灶王爺,你聽著:廚房裡你見天都看著,俺頓頓省吃又儉用,拋撒米麵是一時錯。你老人家多擔待,鍋碗腌臢是小孩多。這糖瓜,吃不了了你拿著,捎給玉帝可把好話說,俺這裡給你把頭磕。初一早回白耽擱,來俺家吃元寶餃子,金條面。”

小年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讓灶王爺甜甜嘴,上天后在玉帝那裡說好話,入宮降吉福。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

小時盼過年,如今怕過年。一年又一年,不覺到晚年。想想這些年,眨眼幾十年。

臘月二十三,農曆是小年,諸神上了天,許下小心願,一願心不煩,二願好運連,三願憂愁散,四願多賺錢,五願快樂添,六願笑容燦,幸福常綿綿。辭舊迎新小年忙,送走灶王迎吉祥。陳年舊夢如雲煙,新年到來一掃光。新春新景新氣象,開開心心如願償。祝願大家小年安康,笑容綻放!

臘月二十三,小年到眼前

幸福天天伴,好運不落單

快樂不斷線,福氣運氣連

生意多賺錢,事業收入翻

愛情比蜜甜,團聚閤家歡

天天吃大餐,幸福賽神仙

轉瞬匆匆已小年,習俗儀式拜從前。

虔誠祭灶天天好,叩首送神日日安。

掃去塵埃神氣爽,清除舊物滿心歡。

春節漸近濃濃意,辭舊迎新喜氣添。

小年到,祝福到,

祝你福星當頭照。

心情好,身體好,

祝你生活更美妙。

灶王爺的故事

有個叫張生的人,家境貧寒,後來娶了名叫郭丁香的媳婦。丁香十分賢惠,嫁給張生後,早起晚睡,辛勤持家,沒過幾年家業就興旺起來。左鄰右舍的人都說,張生娶了個好媳婦。

這個丁香,不但勤儉持家,還有一手好廚藝。她最拿手的菜就是肉湯。每當她做肉湯的時候整條巷子都飄滿了丁香味。鄰居們看在眼裡都非常羨慕張生,而他卻不以為然。

張生成了富戶以後,十分驕橫,看著漸漸變老的丁香,竟產生了喜新厭舊的念頭。他整天不幹活,一門心思想休掉丁香,好再找個年輕漂亮的媳婦。一天,張生在院子裡曬太陽。他看到僕人在曬穀子,就把丁香叫到身邊。張生說:“你把家裡的黃豆拿出來曬曬”。丁香聽後把一筐黃豆拿了出來。張生接過黃豆,就倒進了穀子堆裡。然後對丁香說:“把這些黃豆從穀子裡撿出來,弄好了才能吃飯。”丁香知道丈夫這是在為難自己,但也沒有辦法,只好把黃豆一顆一顆地挑了出來。天黑了,丁香還在挑黃豆。張生只知道自己吃好喝好,不管丁香是否餓了、累了。鄰居們知道了這件事都說張生是個負心漢。張生整天故意找茬刁難丁香,丁香卻逆來順受,毫無怨言。張生見自己這樣都難不倒丁香,乾脆就寫了休書,把丁香趕出家門。隨後娶了個財主的女兒李海棠。李海棠是財主的女兒,從小嬌生慣養,好吃懶做,根本不懂得操持家務。二人整日花天酒地。李海棠想吃什麼,不論多貴,多難買,張生都滿足她的要求。一轉眼幾年工夫,張生揮霍無度,整個家產都敗了個精光。張生又成了一個窮光蛋。這時李海棠嫌貧愛富,不願意再和張生過日子,半夜裡趁張生熟睡的時候,偷了剩下的錢財回家去了。

張生成了窮光蛋,孤苦伶仃,身無分無,只好討飯。他想想當初要不是郭丁香為他操持家業,哪裡會有萬貫家財。自己過了幾天好日子,竟休掉了丁香,現在想想真是後悔莫及。

話說這年臘月的一天,張生討飯討了一整天也沒人施捨,從早到晚沒吃過東西,餓得頭昏眼花,不小心暈倒在一戶人家門口。天快黑的時候,這戶人家的看門人看到了他,連忙回去稟報主人。這家主人是個熱心腸的人,就說:“給他盛一碗肉肉湯吧。”一碗肉湯喝下去張生才緩過氣來,說沒有吃飽,能不能再給一碗。主人吩咐看門人又盛了一碗給張生。張生喝完後,覺得身上有了力氣,正要離開,看門人說:“我家主人慈悲,看天色不早,叫你在廚房留宿。”張生聽後感動得痛哭流涕,連忙磕頭感謝。看門人把張生領到廚房裡住下。張生看到廚房裡正煮著一鍋肉湯,散發出誘人的香氣。忽然覺得這肉湯的香味很熟悉。於是就說自己很餓,能否再吃碗肉湯。看門人又給他盛了一碗。張生喝完說:“你家主人是個大好人,請你幫回報一聲,我想見見他。”家人說:“我家主人現在就來了。”剛說完,一位中年婦女走進了廚房。張生看著這個女人的臉很面熟,再仔細一看,原來是被自己休了的丁香。

張生追悔莫及,同時又無地自容,用雙手遮住了臉。丁香一看是張生,就關切地問:“你怎麼落到了這步田地?”張生無言以對,羞愧難當。他心想,我還有什麼臉活下去,不如死了算了。正好看見丁香家大鍋底下的火燒得正旺,趁人不注意,一頭鑽到鍋底下燒死了。

正好這件事被巡遊的天神看見,就回稟了玉帝。玉帝覺得張生雖然有錯,但他知道廉恥,用於承認錯誤,說明他不是真的壞透了,還能回心轉意;郭丁香勤儉持家、以德報怨,也是難能可貴。為了警示世人不要再像張生以前那樣忘恩負義,玉帝要把張生的故事昭告天下,既然他是死在鍋底下,就封他為灶王。

張天師奉命傳下旨意:封張生為灶王,記錄人世間的過錯,每年臘月二十三騎馬上天,回報人間是非,直到臘月三十那天再回來,在天上過七天。張生被封了灶王以後,為了贖回自己的過錯,對待人世間的事非常認真公正。誰家的兒媳不孝敬公婆,誰家的婆婆虐待媳婦,他都清清楚楚地記錄下來,等到臘月二十三日那天上天回報。這樣一來,人們就不敢做忘恩負義,違背道德的事情,個個助人為樂,以德報怨。這樣,人間的善惡是非都得到了應有的結果。從此,每年在送灶的時候,都要在灶頭上燒香點燭,供著慈姑、混沌和用飴糖做的濫斬糖,捏成元寶,祭祀灶王,然後在家門口,放上豆萁、稻柴,把供在灶上的神龕裡的灶王神像“請”下來,把他的嘴上塗上濫斬糖,再把神像粘在用稻草紮成的“神馬”上,或者放進用彩紙糊成的“嬌子”裡,供上柴堆、丟上一些慈姑,連同錫箔折的元寶,點上一把火,燒個精光,算是送灶王上天了。等到來年正月再“請”回一張灶王神像,放在灶上的神龕裡進行祭祀,算是把灶王又請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