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曲陽北嶽廟

現在山西渾源縣的北嶽恆山是從清順治十七年開始才定為的北嶽,而在此之前已經有1500多年曆史的河北阜平的大茂山,才是歷史上真正的北嶽,現在俗稱古北嶽。而位於曲陽的北嶽廟正是這一古北嶽的下廟。

文保碑

此碑刻於明嘉靖二十六年。碑陽繪製了當時的規模和範圍;碑陰還記載了立圖碑的緣由,北嶽恆山在曲陽祭祀由來已久,明代出現了改祀北嶽于山西渾源的爭論,顧慮日後廟地被佔用,故將北嶽地產財物繪於圖上

來到曲陽北嶽廟,我看應該有四部分看點:一是,北嶽的歷史沿革;二是,現存主體建築和壁畫;三是,歷史留下豐富的古碑碣;四是,部分石雕與文物。

自先秦時期以來北嶽恆山(也就是現在阜平的大茂山),從漢朝開始祭祀,祭祀有兩廟,現在的曲陽為下廟,上廟在大茂山山麓。後晉時期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拱手送給契丹,以大茂山為國界,那時恆山上廟損毀。後來曲陽下廟成為歷代望祭恆山之處,並不斷擴大;而恆山的上廟也未能恢復。恆山廟山分離,金代分割曲陽置阜平,大茂山歸阜平,行政上恆山與恆山廟分離。

大帽山自然風光很美

朝嶽門前的石牌坊只剩下抱柱石了

到了明代末期,以今天山西渾源的玄武山為恆山,但祭祀仍在曲陽,直至清順治十七年(1660)開始改祭北嶽於渾源。

北嶽廟,坐落於河北保定市曲陽縣城,始建於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是漢代至清順治十七年(1660)期間多代封建帝王遙祭北嶽恆山的地方,唐貞觀年間重修。宋初北嶽廟被契丹所焚,淳化2年(991)又重修。此後,宋、元、明、清各代有多次維修與擴建,現在北嶽廟的主要建築大多是宋、元以後的遺物。北嶽廟規模宏大,南北長542米,東西寬321米,總面積73982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380萬平方米。建築佈局呈田字形,採用以中軸線為主兩相對稱的古典建築形式。在中軸線上,現存古建築主要有德寧之殿、飛石殿遺址、御香亭、凌霄門和山門等。

朝嶽門(第二道門)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歇山頂

凌霄門為第三道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87年重修,單簷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兩側八字影壁

三山門為第四道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為三連門,86年改建為現狀,單簷懸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六椽

東南的王禹偁碑樓

西南的韓琦碑樓

中軸線上

德寧之殿

德寧之殿是北嶽廟中的主體建築,於元代至正七年(1347)重建。該建築,雄偉壯觀,佔地2000多平方米,大殿通高25米,建在石砌的臺階之上,周圍有白玉石欄杆,殿堂前有高大的月臺,殿四周出廊,重簷廡殿式,琉璃瓦剪邊和花脊,青瓦蓋頂,整個建築結構嚴謹,保存著宋、元時期的建築特徵。因為德寧之殿多存元代的建築風格,所以被確定為目前我國元代磚木結構中最大的古建築。

大殿石欄下的臥獅

建在石砌的臺階之上週圍有白玉石欄杆殿堂前有月臺

大殿通高25米巍峨雄壯

面闊九間四面迴廊重簷廡殿頂

德寧之殿匾額以及脊飾

德寧之殿建築高大,雄偉壯觀。大殿面闊九間,進深十椽,四面出廊,重簷廡殿頂。簷下斗拱,上簷為單抄重昂六鋪作,下簷為重昂五鋪作。補間鋪作,當心間為兩朵,盡間一朵,補間鋪作上昂全部為真昂。大殿內頂施平棊,中柱後部當心間為藻井,前部當心間為海漫天花。

簷下斗拱為重昂五鋪作並施彩繪

補間鋪作上昂全部為真昂

儼然一幅交點透視圖

月臺圍欄上的石獅

德寧之殿轉角鋪作

石獅

柱頭卷剎圓潤攔額上施普拍坊斗拱重昂五鋪作

大殿內景

前槽當心間藻井天花

月臺把角上的水龍頭石雕

大殿內的神像

柱礎石

值得稱道的是殿內的壁畫。殿內東西兩壁繪有巨幅“天宮圖”,東壁為“雲行雨施”,西壁為“萬國咸寧”,各高6.5米,長17.7米。壁畫畫面完整,佈局疏密得當,繪畫技藝精湛,是宋、元藝人仿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的畫風所繪。所繪人物最高者達3.3米,線條流暢自如,著筆工整,色彩濃淡適度,旗幡衣帶,隨風飄佛,形象優美,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東壁的巨龍,形體蜿蜒,兩眼光亮,四爪蒼勁,若浮若動,特別是西壁的“飛天之神”,相貌猙獰,毛骨森奇,肌肉粗健,橫槍倒戈,順風飛奔,實若騰雲駕霧,為德寧之殿壁畫的代表作。兩壁畫人物共73個,形態各異,無一雷同。“天宮圖”壁畫,在我國實屬罕見,其鮮明的時代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我國繪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此外,在大殿北面牆壁畫有《北嶽恆山神出巡圖》,這幅壁畫,長約27米,這樣高大的巨幅壁畫,在我國也不多見。

天宮圖是否有些八十七神仙卷的韻味呀

西壁畫《萬國咸寧》(照片來自博物館)

東壁畫《雲行雨施》(照片來自博物館)

飛石殿,相傳為紀念隕石降於曲陽而建,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燒燬,現僅存殿基。

據《定州志》和《曲陽縣志》記載:虞舜和唐貞觀年間先後有兩次飛石墜落曲陽便建殿祭之取名飛石殿

據載:飛石長不滿丈寬四尺有餘。飛石殿於宣統元年燒燬。現存遺址保存有明代浙江人樊建科所書“飛石”二字和民國時期李經正書“飛石殿遺址”碑刻

御香亭,明代建築,為平面八角形,三層簷,布瓦頂,花琉璃脊,內外簷柱各八根,四面設券門,臺基高1.5米,玲瓏俊俏。它是皇帝舉行祭祀大典之前更衣的地方,所以也叫更衣亭。

御香亭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為祭祀北嶽前更衣之所。平面八角形重簷三滴水攢尖頂,設計精巧造型美觀

北嶽廟碑碣林立,現存北魏、北齊、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直到民國經幢137通,是河北省最大的碑群之一。這些碑刻是研究北嶽廟歷史的寶庫資料,而且真、草、隸、篆、行各體俱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同時期的書法藝術水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為我國現存的書法藝術珍品。

位於西側明萬曆和嘉靖年間的碑記

西側碑廊

萬曆二十九年《題岳廟靈芝有序》碑

萬曆十八年《重修北嶽恆山廟》碑

嘉靖二十六年《藹恆岳廟四首》碑

西側碑廊之二

大唐北嶽神廟之碑

大唐定州北嶽恆山靈廟之碑

大元封加北嶽手詔

元至正十三年《代祀北嶽之記》碑

碑刻中最早的北魏和平三年(462)刻制,是全國現存碑刻中極為寶貴的稀世珍品。有“大唐定州北嶽恆山靈廟之碑”、“大唐北嶽祠碑”、“大唐北嶽神之碑”、“大宋重修北嶽安天王廟之碑”、“大宋重修北嶽廟之碑”、“蘇軾詩詞碑”、“大元封加北嶽手詔碑”等,堪稱書法藝術的寶庫,為研究其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書法藝術的演變,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元至元五年《代祀北嶽之記》碑

明嘉靖十一年《告文》碑

明末顧亭林先生北嶽辯碑

始建於宋代的大宋碑樓

明正德元年《登恆山六首》

清光緒二十三年《重修古北嶽廟碑記》

五代王處置重修北嶽廟碑

大宋重修北嶽安天王廟之碑

古雕刻,北嶽廟內建有雕刻藝術館,保存古雕刻100多件。其作品有人物、動物、佛像、經幢等,尤以“西漢石虎”、“北魏石獅”、“北魏背光千佛像”、“唐代石燈”、“唐代大佛”、“石佛笑和尚”、“金代經幢”為最佳。作品造型優美,刀工細膩,線條清晰流暢,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石雕藝術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風格和特點。

這是大殿西側草地上擺放的石雕件

不乏雕刻精品

石獅

菩薩立像背光為千佛龕

佛立像

須彌座

盤龍石燈(唐)

文殊獅座(宋)

普賢象座(宋)

臥獅角石(元)

蹲獅(唐)

蹲獅(元)

蹲獅(金)

蹲獅(明)

獅形門枕石(元)

羊(五代)

普賢象座(唐)

文殊獅座(唐)

迦葉像(唐)

道教神像(唐)

羅漢像(明)

蹲虎(元)

觀音像(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