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採”風暴下醫療市場將迎大調整,高值耗材最危險?

如今的“集採”,儼然成了整個醫療行業的風向標。

上游政策中,國家“4+7”帶量採購設置了通過“一致性評價”的門檻,各省耗材招採平臺兩票核驗持續對接;下游控制裡,耗材聯合採購聯盟實現最低價聯動調整,配送商遴選條件釋放行業調結構信號,在關於“集採”的世界裡,幾乎可以找到所有關於當前醫療產業調整的重要“規定動作”。

醫藥的2018,耗材的2019,今年調控巨臂已明顯向耗材領域傾斜,算不好“集採”這筆賬,可能很難安穩度過。

繼4大跨省採購聯盟後,縣域醫共體來了!

國內最具影響力的4大耗材跨省採購聯盟在去年均有擴容動作,佔據全國過半耗材市場。

京津冀聯盟在2018京津冀魯遼衛生健康協同發展峰會後,達成促進五地藥品耗材採購聯合體對接,實現價格等信息共享。

海南加入後,原來的“西部耗材採購聯盟”擴充到14省,成為“14省際聯盟”,海南不僅實現了聯盟內的採購數據共享,還將探索與其他聯盟的數據共享。

三明聯盟去年新增了雲南省昭通市、新疆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已集結了共計52個成員,覆蓋15省(自治區)。

有了上海加入的蘇浙皖閩耗材採購聯盟,升級為滬蘇浙皖閩“四省一市”聯合採購聯盟。

佔據耗材市場“半壁江山”的四大聯盟不斷成長,目錄共享、數據共享、價格共享等消息頻發,目的直指降價;北京推出的“醫耗聯動”,浙江的“三流合一”也不排除成熟後在聯盟內首先推開的可能。

歲末年初,即將在全國範圍內加速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又將人們的視野拉到了基層醫療耗材市場。目前以6000多家縣級醫院為龍頭的“縣域醫共體”,將帶來我國“集採”力量的再次擴容。

去年7月,浙江省已發佈《關於公佈浙江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單位名單的通知》,浙江省內28個縣域醫共體,共涉及30家縣醫院,190家鄉鎮衛生院,要開始執行藥品耗材統一採購、統一支付、統一配送等工作,原有的醫院採購接口、平臺權限將全部停止。

業內有聲音預測,接下來的3年將是縣域醫共體全面爆發的階段,縣域醫共體的發展,也將進一步改變我國原有的藥品、耗材採購模式。

從目前國家和各省的動作來看,耗材“集採”邊界不斷延伸的同時,也將有新特點可循。

高耗先開刀,“唐僧肉”變“砍價利器”?

10-11日,國家醫保局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醫療保障工作會議。國家醫保局長鬍靜林表示,“絕不讓醫保基金成為‘唐僧肉’”。

從近期行業動態來看,有了醫保局的“保駕護航”,曾經的“唐僧肉”變身“砍價利器”,醫保局“加強高值醫用耗材流通和使用管理”的重點工作也在快速推進。

陝西、黑龍江、山東、內蒙古等地醫保局先後開始接管耗材採購,國家醫保局開始著手DRGs試點。但真正讓耗材市場開始風聲鶴唳的,是廣西和海南的兩次出手。兩次出手,都是醫保局牽頭,都與“集採”有關,盯準的都是高值耗材市場。

元旦前,剛加入省際聯盟半年的海南省發佈通知,宣佈將對海南耗材交易系統與省際聯盟耗材交易系統進行整合,並明確在2019年1月2日10點整關閉海南耗材交易系統,只開放省際聯盟耗材交易系統。同時,要求生產企業必須對比篩選海南庫和聯盟庫中相同高值耗材價格,高值耗材市場,價低者得。

隨後,廣西自治區衛健委、醫保局等8部委發佈《廣西壯族自治區高值醫用耗材陽光采購實施方案》,明確廣西自治區13大類高值耗材將執行掛網陽光采購。同時,本次掛網產品限價將在由陝西牽頭的15省高值耗材採購聯盟掛網價作為最低限價,並且實行聯盟內數據共享,聯動調整。

2019年,可以預測各採購聯盟間以高值耗材為主的價格聯動將愈演愈烈,只要一家出現低價,就要全部降價,高耗市場競爭將愈演愈烈。

普耗掛網一觸即發

如果說今年高耗市場必將哀嚎一片,那麼普耗也很難獨善其身。

去年11月,處於省級聯盟牽頭位置的陝西省,發佈上萬字文件,要求全省普通醫用耗材正式掛網採購,且必須執行“兩票制”。

隨後,聯盟內的湖南郴州也印發相關通知,要將十三大類高值醫用耗材以外的所有醫用耗材和檢驗試劑進行掛網採購。而且從採購目錄上來看,郴州涉及的普耗掛網範圍,比陝西省要求的更廣。

短期看來,由於高值耗材在整個耗材市場和醫保報銷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因此關於高值耗材的“集採風暴”將首當其衝。

但從長期來看,藥品改革逐漸步入正軌的當下,改革的著力點已從藥品轉向耗材,高耗之後必是普耗。

降價,降價,降價!

省級、縣域耗材“集採”推行的如火如荼,中心城市“集採”腳步也沒有停歇。

月餘前,深圳衛計委發佈《深圳市公立醫療機構醫用耗材集中採購和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一週後深圳耗材GPO形式開始施行,試行3年。

目前已有上海、深圳、廣州、湖北、東莞等多地中心城市開始採用GPO模式,醫院通過採購組織,集中採購藥品、耗材和醫療器械。

拿深圳來說,GPO項目的展開,使得中心城市的耗材使用在省採基礎上,擁有了再次議價的能力,而沒有進入省採的產品,如果不經過大幅降價,已很難與進入省採的產品相競爭,所以在“省採”影響下,各城市的GPO模式,或成為“集採”效應推動降價的又一關口。

按照藥品“集採”的路線,業內有聲音猜測,耗材市場是否也將迎來”國家採購”的可能,雖然一切尚未可知,但目前各聯盟間數據共享基礎已相對成熟,即使沒有“國家採購”,藥品降幅90%的命運,也很可能成為耗材市場的前車之鑑。

利潤不斷攤薄的情勢下,如何在運營管理上降本增效,賺取“集採”競爭中的話語權,也將成為這一波結構調整中,對醫械企業的新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