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足協恆大炮製的“拜仁”模式能否成功?

中超新賽季還沒開始,廣州恆大的幾個轉會操作,就已經引起了全民討論,韋世豪、高準翼、吳少聰、張修維、劉奕鳴、何超六名優秀中生代球員加盟恆大,看來此前瘋傳的恆大“國家集訓隊”正在成為現實,這樣的模式到底是職業足球的前進還是倒退?這樣的操作對其他中超球隊公平嗎?這樣的操作在國際上有沒有先例呢?偉哥帶你深度分析下這個模式的由來和利弊。

一、“拜仁”模式早就提出過。在90年代中國足球屢戰屢敗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過這樣的模式,甚至在當年大連萬達橫行甲A的時候,也有人提出過這樣的思路。所借鑑的就是當年的德國隊和英格蘭隊,當年的德國隊是以拜仁為班底組建,英格蘭隊以曼聯為班底,基本是兩支國家隊的主力陣容就是拜仁和曼聯,然後在某個位置縫縫補補,當年足協官員就非常羨慕這樣的模式,也在某些場次提出過這樣的設想,只是由於當年的黑哨和裁判問題的影響,大連萬達退出後,這個設想就此罷休。

張修維加盟恆大

二、恆大集訓隊的產生。隨著廣州恆大在中超乃至亞冠的成功,許家印在足球方面穩定的投入,加上裡皮在執教中國隊的時候,經常採用所謂的“恆大防線”,這又讓人拾起了此前的拜仁模式,就是以恆大為班底組建一支國家隊,然後在其他位置上加以優秀球員組隊。國家集訓隊產生必須要有一個有實力的俱樂部,還得有足協開明的政策,目前的環境來看,這些條件都已經具備,各支俱樂部都已經開始歸化球員,何況鼓搗恆大國家集訓隊呢?

韋世豪也加盟恆大

三、拜仁模式的利與弊。首先來說這樣做事有一定的好處的,這批球員們經常在一起打比賽,配合比較默契,彼此之間很有化學反應,這利於短期內出成績,也更利於參加賽會制的杯賽,這也符合足協期待短期內出成績的要求。弊端就是如果恆大聚集了所有的這個年齡段的優秀球員,對其他球隊是不公平的,而且拜仁是靠俱樂部的挖角行為慢慢的成為德甲巨無霸,而目前恆大的轉會操作顯然是足協有意為之,這就更會顯得行政干預的痕跡更重,這也是非常不職業的,如果足協有這樣的意圖,也應該讓恆大慢慢的來完成而不是通過這一次轉會就如此明顯。

裡皮執教就有恆大助力

四、足協功利思想的結果。目前的歸化球員和恆大國家集訓隊的成立,說到底還是足協急功近利思想的結果,中國足球搞了這麼多年,越搞越差,足協的官員也非常急躁,一茬茬的領導走馬換燈一樣的輪轉,但依然找不到正確的道路,因此歸化球員和這個所謂國家集訓隊的產生都是足協正常操作,這也能看出足協確實期待能夠在短期內中國能衝進世界盃。至於能不能真正的讓中國足球水平提高,那才不是他們真正考慮的目的,國家隊層面的成績踢好了,就可以掩蓋一切。

當年大連萬達就想搞

足協和恆大炮製的拜仁模式並不是什麼創新模式,只是足協官員又一次拾起前任的思想,靜悄悄的來操作而已,這個操作能否成功,就要看中國隊能不能衝進卡塔爾世界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