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述存 ‖ 新時代如何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浩若煙海、博大精深,既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集中體現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強不息、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求同存異、文以載道、儉約自守等人文精神。自古以來,這些文化精髓就展現著中國人民獨特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可謂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回顧華夏大地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們之所以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之所以歷經磨難而不衰、飽經風霜而不敗,其根本原因正是貫穿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的持久涵養。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擔當,沒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沒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中華民族就不可能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不斷繁衍。

近年,成都市青羊區大力推動國學教育和天府文化體驗活動,國學經典、傳統文化已進入該區中小學生的課堂和生活(圖片來源:成都日報)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作為積攢了幾千年的寶貴精神財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如何為政、如何治吏、如何安民等極其豐富的治國理政道理。千百年來,圍繞這些治國理政的核心問題,我們的先人不僅在實踐層面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探索經驗,而且在理論層面積累了異常豐富的規律性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近年來,河北省邢臺市東大街小學把舞龍列入學校的傳統文化課程,讓孩子們體驗舞龍的魅力,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圖為該校學生在學習舞龍(新華社發,圖片來源:光明日報》)

古人云:“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由此可見,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是何其重要!以“三個倡導”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又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史的深厚文化積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氣節,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魂魄,它在不斷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滋養中逐步形成,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昇華中不斷完善。從這個角度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中國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有機融合,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賡續發展。因此,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沃土,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2.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堅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中華文化綿延至今,是波瀾壯闊的社會實踐淘洗檢驗的結果,是中華民族歷盡苦難的社會實踐結晶。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特別注重實踐性,強調於社會生活中追尋真理,這種實事求是的社會實踐精神,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產生於中華文化力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實踐探索;仁者愛人、講信修睦的思想,產生於中華文化對於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實踐追求;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產生於中華文化推動人類共同進步發展的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許多人類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生存智慧,這些思想“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近年,成都不少中小學在推進川劇進校園,傳承川劇文化。圖為成都師範附屬小學孩子的川劇表演(圖片來源:四川日報)

文化是隨著人類生產生活的社會活動不斷演變發展的,社會實踐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中華文化發展歷史充分證明,推動社會進步,解決現實問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中華文化演變發展的強大內在動力。中國當今社會的實踐充分證明,中華文化的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優秀傳統精神,滋養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因此,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堅持實踐標準,這樣才能緊緊把握時代脈搏,趕上時代步伐,為回應時代需求和挑戰提供有益啟迪,為解決當代中國現實問題提供有益啟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巨大精神支撐。

2013年10月,綿陽非遺進校園活動正式展開,涉及項目有羌族草編、金峰雄獅、川劇、川西北民歌、羌藏民歌、四川手工剪紙、聾派指畫、羌族沙朗等。圖為梓潼文昌二小表演文昌洞涇古樂(圖片來源:四川新聞網)

當前,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社會上存在著各種不同看法。有些人盲目“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肆意傳播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與此同時,文化領域還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功利化、庸俗化、簡單化等問題。針對這些錯誤思潮和苗頭性問題,我們“要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正確認識和對待傳統文化,必須堅持以能不能解決今天中國的問題,能不能回應時代的需求和挑戰,能不能轉化為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益精神財富作為評價標準,使其成為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的文化,有利於助推社會發展的文化,有利於培育時代精神的文化。

2017年11月26日,四川省第三屆中小學川劇傳習普及展演活動在四川省川劇院精彩上演,來自全省的600餘名中小學生,以川劇打擊樂、川劇片段、川劇表演唱、川劇舞蹈、川劇校園劇等形式全面展現“川劇進校園”的活動成果(圖片來源:未成年人網)

3.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當處理好幾個重大關係

一是正確處理指導思想與文化傳承的關係。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必須首先正確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來不是此消彼長、彼弱我強的關係,更不是非此即彼、截然對立的關係。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被中國共產黨確立為根本指導思想,指導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並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實現了與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的深度結合。正是在不斷吸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論飛躍,指導黨和人民偉大事業不斷取得新勝利。同時,也正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蘊含的樸素唯物主義、樸素辯證法、樸素進步歷史觀等文化精髓,才使得馬克思主義有了在中國落地生根的文化沃土。由此可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新時代條件下,正確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係,關鍵還是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己亥年春節前夕,瀘州市江陽區各校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寫春聯、貼福字、製作燈籠等形式,瞭解“年”文化,感受春節的喜慶與美好(王琳 易志 攝,來源:瀘州新聞網)

二是正確處理繼承傳統與發展創新的關係。中華傳統文化有其優長和侷限,可以說是精華與糟粕混雜、積極與消極並存,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它,堅持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它。既要認識到它蘊藏著豐富的思想哲理和文化精髓,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回應時代需求和解決現實問題;又要認識到它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侷限性的制約和影響。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必須推動傳統文化繼續保持自身優秀特質、發揮自身優點長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努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不斷使其結合新的實踐要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創新發展,更好地融入當今時代、服務當代社會。

為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鼎屏小學成立了川劇傳承基地,將川劇納入教學內容,並邀請當地文化館工作人員為小學生授課,讓川劇文化紮根校園。圖為學生表演跳戲劇操(圖片來源:四川新聞網)

三是正確處理不忘本來與吸收外來的關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正確處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既要不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又要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氣度對待外來文化,不斷在汲取世界其他文明的養分中實現創新發展。不忘本來才能始終保持中華文化與生俱來的民族特色,使其以獨具一格的理念向度、精神氣度,卓然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不斷綻放出絢麗奪目的光彩。吸收外來才能敞開胸襟、面對未來,廣泛借鑑吸收各國各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使之服務於本土文化建設,不斷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人類社會幾千年文明發展積累的一切理性知識和實踐知識是世界各國和各民族的共同財富,是人類社會實現不斷髮展的重要基礎。對於古今中外的一切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我們都應該採取學習借鑑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