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大英雄?“天選之子”會是《八仙》版“虛竹”嗎

“鍾離寶扇自搖搖,拐李葫蘆萬里燒。洞賓掛起空中劍,採和一手把籃挑。張國老人知古道,湘子橫吹一品蕭。國舅曹公雙玉板,仙姑如意立浮橋。”這首朗朗上口的歌謠,唱的正是中國民間傳說中赫赫有名的八位神仙,俗稱“八仙”。記得初初記事的我曾在電影頻道看過電影《八仙的傳說》,那時八仙過海等傳說家喻戶曉,民間還有相關的節日、戲曲;現在卻慢慢褪去神奇色彩,逐漸淪為泛黃的故紙堆。如今的小孩或痴迷小豬佩奇等外來文化,或喜愛喜羊羊、熊大熊二等新興IP,對民間傳統文化經典知之甚少,是一大憾事。

動畫電影《八仙》的初衷與靈感正源自“八仙傳奇”。導演曹博最早接觸這個故事時,就覺得非常有意思。本著希望當代和下一代年輕人瞭解、熟知的願景,團隊開始查閱文獻資料,決定以八仙為藍本做出一部電影。而編劇薛鵬在創作過程中發現,如果只是原封照搬原本故事情節,不僅不符合電影體量的創作規律,也會無形中抬高之於年輕觀眾的觀賞門檻。於是,他們訂下“借八仙之殼,塑全新傳說”的主旨——在原始故事基底上,搭建出一個嶄新的世界觀,賦予其全新的故事脈絡與人物設定。

《八仙》故事圍繞神器翠玉朦簫器展開。神器現世,引來大批妖魔鬼怪爭搶,上仙呂洞賓、漢鍾離受命下凡尋找神器,結識毫無慧根的韓湘子,只想學醫的藍采和,修仙者張國老和曹國舅,被貓妖附身的何仙姑,死守鐵鋪的鐵柺李。八人因神器聚集到一起,大戰在即,唯有找到“萬中無一的天縱奇才,吹簫鎮住妖魔”,才能免除人間浩劫。

有別傳統修仙打怪路數,電影另闢蹊徑,圍繞誰才是“天選之人”展開情節,來了個不落俗套的人設反轉。

藍采和

敦厚木訥的藍采和雖未拜師學藝,但雙手一揮百花即綻,具備極高慧根。可他一心向醫,認為救死扶傷的醫者遠比修仙人更能救世濟人,覺得後者虛榮自私,因此屢屢拒絕張果老要收他為徒的懇請。這樣一個淳樸執著的良善角色,若在武俠小說裡,就是那種掉落懸崖拾得秘笈,或遇到高人直接傳送內力的“幸運兒”。好比金庸小說裡的虛竹,一朝誤打誤撞既成絕頂高手。因此,連二位上仙都認定宅心仁厚的藍采和是化解劫難的關鍵所在。

韓湘子

反觀另一主角韓湘子,師承張果老,卻無甚修仙潛質,只會用符葉耍些小把戲,被人們視為吹牛皮愛闖禍的小混混。加之生性懶散,日上三竿仍在呼呼睡大覺,屢被師父嫌棄教訓,常常聽到的抱怨就是“你怎麼不是藍采和”。這類“修仙廢柴”若要逆襲,除非有強大外力推動,否則就是痴人說夢,難上加難。

除故事設計有新意外,影片保留了八仙經典形象和神話精髓,搭建出頗具中國神韻的古典世界。

曹國舅與張果老

比如片中道法高妙的呂洞賓,吟詩仗劍長身玉立,寶劍可幻化不同陣法,神采飛揚,無愧民間“劍仙”與“詩仙”名號。而無論憨態可掬的小毛驢,還是揹負的道情筒,都可讓人一眼認出張果老其人。與其他仙人的打扮迥然不同的曹國舅,則是頭戴紗帽,身穿紅袍官服,手持陰陽板(玉板),活脫脫即是後世頷蓄長鬚的仙人原型。

化用八仙形象為其一,片中還融入皮影戲、八卦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配樂。電影大量運用骨笛、簫等中國傳統樂器,或激昂或婉約,古韻繚繞,悅耳悅神。

現如今,讓經典IP重煥新機是一大趨勢。迪士尼故事新說的《魔發奇緣》、每年一部的《哆啦A夢》新版劇場等均為箇中翹楚。我國有諸多經典神話傳說、演義傳奇,若能如《八仙》般一一挖掘開發,想必會讓這些昔日瑰寶重見天日,煥發別具一格的中國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