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是全能的,教育的理念最重要,AI加教育的本質依然是ai愛

人工智能(英文全稱: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縮寫為AI。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能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但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人工智能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但是這種會自我思考的高級人工智能還需要科學理論和工程上的突破。

隨著互聯網,物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AI對於人類社會的改變,以及用於教育領域的不斷嘗試,因為教育是一個特別需要與時俱進的領域,所以AI的應用成了大家越來越關注和不斷探討的問題,相關產品和教育產品也逐步落地。但是很多資深的教育界人士諸如新東方俞敏洪以及好未來總裁白雲峰都“英雄所見略同”的表示:AI並不是全能的,未必能從底層真正改變教育,教育的理念最重要!

俞敏洪表示,AI的發展勢不可擋,最重要的後果是很多重複性勞動將會很容易被AI取代,但他同時表示,AI不是全能的,更重要是背後的人是秉持著什麼樣的教育理念來如何應用AI的。

對此,白雲峰也持同樣的觀點,“我不認為AI能夠從底層真正的改變教育。” 白雲峰表示,在教育的過程中,愛才是對教育的本質理解。教育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還是激發喚醒和鼓舞。技術可以改變傳道授業解惑的方式,很難改變激發喚醒和鼓舞的方式。

松鼠AI智適應教育聯合創始人兼CEO周偉也表示,真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真人老師負責啟發、監督、興趣培養,針對學生特點從而個性化工作,並非標準化工作。”周偉認為,系統教學只是負責傳授部分,對學生的判斷、測評、知識規劃,以及推送優質教育資源。

AI的到來不會顛覆教育真正的意義和實質,教育依然是一個靈魂工程,教育就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們教的是人,教育的過程是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賽跑,今天很多的社會問題的根源是教育,而教育出的最大的問題依然是“育”的問題而不是“教”的問題,教師最終是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以及推陳出新而不是培養考試的機器。

AI+的教育解決的問題有很多這是不可否認的,第一讓偏遠地區能夠享受到公平教育的機會;第二讓教育真正做到個性化,而此“個性化”絕對不是指內容的推送或者錯題本的集合,是在每個課堂裡面學生和老師的匹配,學生和內容的匹配,甚至在互動過程中的掌握,都能個性化。並且透過老師的碎片化、老師的專精化,讓老師的能力得到提升,讓更多的人可以成為更稱職的老師。

同時人工智能把學生的很多行為習慣記錄可以佔有人工智能的容量,而不是佔有教師的腦容量,教師從原來大量機械化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從事更多的獨立思考以及創新同時可以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帶領學生做一些看似無用其實非常有用的哲思,引導孩子的創新之路,鼓勵孩子以及發現和激發孩子的潛能,同時更多的進行體育鍛煉和社會實踐活動。

AI+的教育本質依然沒有改變,依然是愛,只是藉助更多的科技手段讓我們以前想大範圍實現的教育項目和教育理想更好的落地施行。輔助教師更好的幫助學生找到阿基米德的支點,讓他們擁有翹起地球的力量和勇氣以及可能性。

這就像我們之前說的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蔓延,互聯網技術改變著全世界人的學習和消費習慣!這其中對於以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中國在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更為劇烈。而在信息化大爆炸的互聯網加教育時代,混合式學習是個性化教學的重要方式和渠道之一。AI也是混合式學習的重要的輔助器。

不僅要看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同時要看被教育對象的需要是什麼?既然教育的對象是人,那麼他們的需求一定也要深入研究。大數據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精神成長有四大渴望——面對家庭:孩子渴望父母足夠的陪伴和傾聽;面對學校:孩子渴望獲得為人處世的方法和童年的友誼;面對社會:孩子渴望擁有參與體驗和實踐的機會;面對自我:孩子渴望成為獨立思考、具有創新精神的人。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教育的四個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意義!這是現今的AI很難做到的。

同時通過科技和人工智能我們可以瞭解被教育對象的深層次的需求,一項針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地20多所中小學校的問卷調查顯示,我們眼中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他本來的樣子,而很多時候家長老師費勁全力給的卻不是孩子想要的,很多學生也有對家長老師的內心獨白:你以為的你以為就是你以為的麼?

大部分學生的心聲首先希望自己在集體中是有用的人,一個有貢獻的人,這是集體主義教育而不是精緻利己主義教育,證明孩子小的時候所希望的教育就是符合教育本質的;

第二他們渴望有情感的教師和有愛的老師,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工作者是一定要通曉人世間的真情實感,否則很難走入人心,教育很難產生共情和共鳴。老師和家長的充滿愛的言傳身教自然會感染到孩子對於世界真善美的感知和創造的慾望!

第三他們渴望啟發思考互動式課堂。你最喜歡什麼樣的課堂?79.22%的孩子表示:他們喜歡能夠啟發自己思考的互動式課堂,可以分成小組討論、實踐,有分享和提問的機會。7.66%的孩子最喜歡“老師侃侃而談,從頭講到尾”;10.08%的孩子最愛課堂上的“各種多媒體手段”。也就是體驗式的教學和誘發學生的辯證的思考問題!因為中國學生一向在國外的教授眼裡最缺乏創意和思維單一且僵化,而填鴨式的機械式教學不僅不合時宜也無法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求。

第四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尊重和幫助。孩子們最擔心的事情依次為:成績差,班級排名下降(20.16%);表現不佳,被老師請家長(18.14%);對學習失去興趣,找不到努力方向(17.74%);和同學關係不好,受排斥(17.57%)。所以西方鼓勵式教育常常讓孩子更有自信和膽商,逆商過人。

第五他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大數據調查發現,很多孩子並不牴觸課外時間去學習額外的知識和技能。24.8%的孩子表示,希望“與父母和朋友到處旅行,開拓眼界”;20.46%的孩子希望“多看自己喜歡的書和資料,拓展知識面”;18.32%的孩子想要“參加實踐活動,培養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 因為生活處處是學問,行走中的課堂,如果想學,哪裡都可以學習!哈佛大學的一任校長曾經說過,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從小開始的一種旅程是擴展生活的廣度的起點,我喜歡那句話:LIFE IS NOT A DESTINATION,BUT A JOURNEY。

第六他們渴望實現自己的夢想。在調查中,48.71%的孩子表示希望將來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實現自己的夢想”。相比之下,15.41%的孩子希望“有一份受人尊重而有前途的工作”;6.19%的孩子希望“過上有錢而富足的生活”。所以內心中對於夢想的追求才是很多孩子人生的起點和他們的初心所在。

所以不管是從教育的本質,還是教育對象的需求,甚至是很多社會現象和問題來看,都不是人工智能AI或者AI+教育能夠完全解決的,他們也不是萬能的,AI+教育依然是在教育的基礎上藉助科技的力量完成更大的教育夢想,而教育的本質依然沒有改變,依然是愛ai,因愛誕生,因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Nothing is impossible,if it is impossible,make it possible!(沒有什麼不可能,如果它不可能,讓它成為可能) (校訓之一)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If you flowers,butterflies come;If you are wonderful,day arrangements!)(校訓之二)

新時代 新教育!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漫漫其修遠兮!一帶(代)一路(鹿),一路(鹿)有你,苦一點也願意!代(帶)代(帶)相傳!用母親的愛做教育,用父親的心做教育!用心做教育!為自己!更為下一代珍藏!

新(心)時代 新(心)教育 王凱莉國際教育(Kelly Wa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