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如何走向創作的“黃金年代”

2018年春節電影票房57.23億元,同比增長66.94%,創下歷年春節檔的紀錄,一季度電影票房超歷史記錄;從2017到2018年,從舉國熱議的《戰狼2》《紅海行動》,到攪熱賀歲檔春節檔的《唐人街探案2》《捉妖記2》,再到全民點讚的《厲害了,我的國》,中國電影發展勢頭迅猛,今年的電影市場能否衝上新高讓人充滿想象。

這些現象級電影體現了怎樣的創作實績,又反映出怎樣的問題 ?中國電影如何提升電影的文化品質,滿足日益增長和多元的人民需求?日前,由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主辦的“堅持文化自信,提升電影質量”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名譽會長章柏青,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等數十位來自業內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了此次研討,把脈中國電影,為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研討會現場

新主流電影要有新起點

“沿襲許久的電影‘三分法’已不適應當下電影發展的需求,新主流電影的概念借殼而生。”在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看來,新主流電影是用一種能被觀眾共享的價值觀去創造一個被觀眾所接受的電影,大眾化、主流性和藝術品質三者的充分融合,是新主流電影的特點。2013年,《中國合夥人》上映,贏得了政府、市場、專家三方面的青睞,好評如潮。這部電影與後來的《智取威虎山》《戰狼2》《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電影,共同造就了新主流電影聲勢浩大的格局。這些電影均採用正劇的形態,以帶著人情味的個人為起點,最終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交匯於一體,滿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中的一些共性特徵。

專家們同時指出,新主流電影在題材類型上多以軍事動作片為主,題材和類型較為偏狹,其所投射的價值觀也比較單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諸如自由、平等、正義等觀念,這些可以說是具有普世意義的價值,很大一部分在新主流電影中尚未被呈現和傳播。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重要節點,40年來,中國的進步世界有目共睹,而這進步中體現的中國理念、中國價值,在當下的電影作品中依然是缺位的。“中國新主流電影,需要一個新的起點。立足中國本土的價值觀,題材和類型多元化,製作更加高水準,才是中國電影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與會專家認為。

滿足新時代人民的多樣化需求

中國電影良好的發展勢頭背後,存在著重眼前經濟利益、輕視長遠社會利益、忽視電影職業倫理和行業規範等問題。如何在電影全球化的商業大潮中有所堅守和創造,如何辨識清楚自己的方向,提升創作能力,滿足人民多樣的電影需求?“中國電影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以票房為王,還是以價值引領為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丁亞平發言強調,這是一個亟待思考和討論的根本性問題。

丁亞平強調,電影行業應以強烈的問題意識、專業原則和質量意識去思考關照當前的電影創作。重視電影質量,強調“三精統一”,即思想切實精深,藝術精湛、技術精良;更需要站穩現實,深入生活和群眾之中,聚焦大眾的生活萬象,給予真實的藝術反應,防止走向偽現實,滿足人民多樣性的觀影需求和電影期待。而在藝術表現上,中國電影要呈現“中國特色”,創造表達本民族藝術特色的有效路徑。從粗放式的電影大國,向電影工業強國邁進,走出去是一個重要指標。“中國電影走出去,僅僅靠電影節,靠中外電影合拍,很難在世界電影發展中佔有相應的位置。”他提示說。

與會專家認為,中國電影在新的時代發展中,應該重視人民的多元化需求,以人民為中心,尋找新的發展路徑和可能性。“這是當下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根本性方向,也是未來的一個參照。”

促進中國電影持續繁榮的三層保障

回顧2017年的現象級電影,現實主義題材繼續受到追捧,新主流電影彰顯大國文化優勢,展現中國發展的時代加速度。中國電影票房處在剛性上漲階段,有龐大的受眾基數,也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扶持。

同時要認識到,人口紅利終會消失,國家紅利總有一天會結束。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陳旭光說,“中國電影需要盛世危言,要向電影的內容生產和行業管理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不是吃老本、吃紅利,透支觀眾的熱情”。 陳旭光針對中國電影質量如何穩固提升,提出了三個層面的保障:創作機制的保障、生產機制的保障、以及美學觀念變革上的保障。

電影產業發展首先離不開優質的劇本與故事,尤其是講好中國故事。專家認為,《捉妖記2》的票房失利源自於劇本質量不夠“硬”,而《記憶大師》等犯罪推理電影,最大的問題是現實感缺失,這是創作上的問題。工業化進程中,既要有生產機制上的保障,也要加強對電影的運作管理。專家認為,《戰狼2》的導演吳京身兼主演、導演、投資人、製片人等數職,這不符合規範化的商業大片的生產機制,未來應逐漸邁入“製片人中心制”的時代。第三,中國電影需要美學觀念變革上的保障。既發展新主流電影,同時也關注新力量導演群體,以及他們在電影中餞行的工業美學。既認可電影的產業性質和工業化運作機制,同時保留電影個性和風格化特徵,力圖在電影的技術和藝術、工業和美學、技和道之間達成某種平衡。

“中國電影要創造創作層面的黃金年代”。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呼籲,廣大電影工作者一方面要堅持文化自信,從傳統的文化資源中吸取更多的營養、靈感和故事,同時也要與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偉大改革、現實以及文明進程相匹配。“在促進文化資源轉化的同時,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創作出具有中華美學精神和中國氣派的電影。只有這樣的電影故事才能夠為全世界更多觀眾所接受,並且能夠為世界文明作出中國貢獻,體現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