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天納CEO王錚:沒有狂熱的創作者,80%的創作團隊都不行

網址:www.caasdata.com

“觀眾朋友們,我們回來了,今天,讓我們重新上路”。停更4個月後,《閱後即瞎》改名為《嘻咦啊看》與觀眾簡短寒暄後繼續出發。

這檔以神文案+歪解說的影劇評類短視頻節目素來保持著相當高的用戶粘性,節目復播後一路走高,目前已迴歸PGC影劇評類TOP10行列。

▲ 近6周《嘻咦啊看》排名上漲

2018年3月,《關於進一步規範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一經發布便迅速引起熱議,影視作品版權被高度重視,眼看著影劇評節目的成本坐地上漲,業內人人自危,擔心就此涼涼。

天納對待紅線反應迅速,第一時間宣佈撤下了旗下短視頻節目《閱後即瞎》進行自查。

天納最終沒有讓600萬老夥計失望,此番歸來除了安置好版權問題外,還帶來了一檔全新的節目——

單人脫口秀節目《嘻咦啊說》,正式形成“嘻咦啊”系列,將橫向擴張的戰略提上議程。

版權方面,天納與優愛騰建立合作,平臺將片庫授權給《嘻咦啊看》使用,視頻則在詳情頁等文案位置標明正版片源,給平臺宣傳引流。

採用資源置換的方式代替版權採買,優化溝通、金錢成本。有了合法版權的支持,《嘻咦啊看》之前撤下的視頻也在陸續地重新上線。

《嘻咦啊看》憑藉妙語連珠的文案,音畫同步的沉浸感,穩定的粉絲粘性從一眾電影解說類節目中脫穎而出,很明顯,作品質量便是一路走來收穫掌聲的根本原因。

近日,卡思數據(ID:caasdata6)採訪了天納創始人兼CEO王錚,和他聊了聊何為優秀的內容團隊,以及“帶貨神話”時代短視頻內容產品的盈利模式。

一、「創意」如何工業化?

王錚對內容的喜愛可以用“狂熱”來形容,從《嘻咦啊看》到《嘻咦啊說》再到當下試水的美食領域,他都堅守在創作一線。

“創作是我存在的價值跟意義。”只要聊到創作,王錚的眼裡總閃爍著對可能性的期待,以及堅守它的悲壯。王錚認為創作就是戰鬥,就算有時候不能去做正面拼殺,但絕對不能退居後方僅作旁觀。

狂熱的創作者無法收斂住為之付出的全力以赴,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王錚更願意把它們擠在創作的精緻容器裡,就連美食公號裡的篇篇5千字的文章,也是他拿碎片時間完成的。

創意是《嘻咦啊看》得以領先的根本原因,但穩定、量產、規模卻需要工業化發展。創意的核心是人,那麼如何將創意變成全員優勢,為團隊賦能?

王錚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把個人創作變成集體創作。

①沒有狂熱的內容創作者,80%的團隊不成。內容創作團隊必須兼具「狂熱」與「成熟」兩種創作者類型,兩者可以互相流動,保證總體的平衡。

狂熱的創作者是團隊的基礎,他有創造力,但這樣的人獨木難支,不能保證持續的輸出,那麼作為一個團隊或者公司化的形態,還需要成熟的創作者已帶到平衡。

成熟的創作者沒有到狂熱的地步,但也有創作者的渴望和成熟的技巧。雙方形成良性的運轉,如同福爾摩斯與華生的完美配合。

狂熱型的創作者有熄火、冷卻的時候;成熟的創作者可能會在創作中突然開悟,意識到一些比價值觀更高層面的東西,可能會變成一個狂熱的創作者。

兩者互相依賴,形成一個整體。

②雙方要能夠產生化學反應,互相啟發促使對方及團隊達到更好的創作狀態。

首先大家都要理解規則,然後去找到每個人達成標準的方法,最後形成體系,每個人的智慧都會有不同體現,最終的結果是每個人都扮演著特定的角色。

卡思數據注意到天納的創作崗位長期處在招聘的狀態,對此王錚也坦言,“不是難招,是難訓練。許多有經驗的創作者不一定與我們契合,整個自媒體行業的創作習慣和標準與我們的線還是有一些差距。”

談到對團隊的期待,王錚舉了個“任天堂”的例子:

你看那些照片,30年前那些青澀的面孔最後都成了大神級別的遊戲製作人,不是公司一下就看出這些人以後大有所為才保留了他們下來,而是它的系統很厲害,足以讓這些人的潛力得到發揮。

王錚的“野心”是搭建一個良性的創作者生態系統。

③創作流程設置內在關聯,每個分工要熟知上下游的工作內容。

如同《嘻咦啊看》的誕生是給網劇做編劇訓練,天納擅長從上下游分工中找到優化支持,他們的各個創作流程中保持著許多關聯。

拿文案舉例,文案要同時具備編劇及剪輯的思維:看完電影立即用10分鐘把所有因果列出來,主線、支線、重點表達鏡頭,然後以視聽影像的形式記在腦子裡,結合視頻畫面來造梗。

於此,視頻的連貫性就得到了保障,與一般的文案、剪輯保持獨立的節目相比,《嘻咦啊看》的聲畫同步率高很多。

王錚所希望的集體創作由創作團隊內部的能量守恆與創作流程之間的賦能共同實現,兩者合力後就形成了在外界看來居高不下的技術壁壘。

“也正是因為這些技術壁壘,目前市面上沒有出現與之匹敵的同款節目。”天納嘻咦啊系列製片人Erica.z認為。

二、“歪說”橫向拓展 ——在解構和建構中間找到一個品種

“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是“瞎系列”的精髓。

以戲謔、嘲弄的方式解構舊有的敘事及規則,用統一的創作風格將散落的片段重新建構起來,形成帶著“歪說”烙印的產物。手法不變,價值觀內核不變,但內容領域有無限可能。

瞎系列的第一個實驗領域是脫口秀——《嘻咦啊說》,每期一個素人,根據節目方準備的PPT進行公開即興演講。

演講者和PPT之間的衝突,演講者和PPT內容之間的衝突是該節目最大的看點。節目形式由天納百分之百原創,有著無限的發展空間。

試播期間已經與B站探討聯合出品,目前正在商定具體細節,節目將於十月正式播出。

脫口秀與電影解說看似是差異巨大的兩個分類,不過這樣的效果卻是節目組刻意追求的。

“想做一個跟《嘻咦啊看》相差較遠,完全跳開的東西,它的包容性很強”。演講可以容納非常多的議題、涉及眾多領域,而他們所形成的《嘻咦啊說》正是王錚打頭陣的“品種實驗”。


遊戲、娛樂、垂直、生活方式等議題都可以涵蓋其中,在重新建構一個新的領域中進行市場試水和邏輯試驗。

此外,天納還在籌備電影+美食的跨界內容,僅投入運營2個月的《這個電影好吃嗎》公眾號由王錚親自主筆,正以文字的形式探究兩者之間的火花。

以食物的豐富味覺將讀者帶入相應情緒的電影之中,此番深夜放毒激發了讀者的傾吐之慾,評論區總是不乏好故事。

三、自媒體不應逃避“廣告是支柱性盈利模式”的事實

短視頻領域進入深化發展階段,供求關係、盈利模式、成本管理等方面相繼發生變化。內容創作者不再滿足於廣告的單一盈利模式,從而嘗試更多的變現空間。

衍生品、知識付費、IP授權、線下門店等都是可摸索的方向,對部分創作者來說,豐富變現途徑的多樣性利於掌握主動權,也對平攤風險有著諸多助益。

目前部分創作團隊已經將主要盈利模式的鏈條建設加碼在除廣告外的其他途徑上。

對此,王錚有著不同的看法,“就目前瞭解來看,大頭或主流自媒體的價值,還是在於媒體”。

廣告學出身的王錚提起大眾傳播的相關學科時熟練自如,他分享道,自媒體相比傳統媒體只是省掉了發行渠道,媒體對品牌主的價值還是曝光、覆蓋面。

如果要說商業模式的顛覆性,唯一的就是帶貨能力,但貨和內容之間的關係是不穩定的。

理論上是內容先吸引粉絲,再依靠粉絲的認可度去賣貨,這本質上就是“豆腐西施”。不是因為豆腐比別家好吃,而是他人是西施,粉絲對西施的喜愛程度對轉化效果有著很強的影響。

“如今不友好的融資環境讓大家都看到了廣告的造血能力,而廣告是始終存在、需求穩定的變現模式。”王錚認為,其他的收入可以做一些輔助,或者是戰略佈局,但不應該分走廣告的注意力。

▲ 《嘻咦啊看》粉絲畫像(部分)

男性、18-24歲、喜愛動漫等特徵高度集中的粉絲畫像,承接了許多精準投放的廣告需求。目前天納已服務了30多個品牌,多以廣告為主,並與即刻、飛豬、cherry等品牌建立了深度合作。

在此之下,《嘻咦啊說》堅持以風格化內容取勝,採用節目化運營的模式代替聲量更高的人設IP。

蝦菌、蝦醬、蝦汪也僅是為觀眾打造能夠乘載心裡寄託的具象化符號,一個表達情緒的出口。就像一支球隊需要一個球星,一個國家需要一個領袖那樣。

王錚相信內容的力量,期待它們能夠顛覆、重塑新的傳播秩序。

如同視頻網站對電視的衝擊,Netflix對好萊塢的改變,從現在的一檔節目,一個人設IP,一款產品成長為未來人們生活場景中的水和空氣,成為不可獲取的必需品。這幅美好的生態願景背後,王錚希望是天納系統培養的優秀創作者在提供支持。

「如何培養一片森林」是天納心之所念的首要問題。

“它是一棵能夠養活巨量的生物的樹,它首先要足夠大,長很多葉子,擁有粗壯的樹枝,結很多很多果實。然後它吸引了很多小動物,為小鳥、小蟲提供棲息地。它的葉子落下了,就滋養土地。它的吸水的能力和發達的根部能夠鎖住土壤,暴雨過後,雨水不會氾濫,土地不會流失。然後會長出小樹苗,有草有灌,能夠形成新陳代謝。這才是一個創作者能夠做的事。”講到此處,王錚露出了憧憬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