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有個白族特色古鎮,因鹽而興,是雲南大學創始人的故鄉


這兩天一直在講大理的景點,像大理古城、喜洲古鎮這樣的地方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那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個在大理知名度不是那麼高、商業化程度很低、歷史非常悠久、歷史地位也比較高的古鎮。


它位於大理自治州西部,與保山市、怒江自治州交界的地方,是白族聚居地,因鹽資源豐富而逐漸興盛起來,曾是雲龍縣的政治經濟中心,是雲南大學首任校長董澤的故鄉......它就是寶豐古鎮。
寶豐古鎮位於雲龍縣城南面約10公里處,有一條寬闊的水泥公路沿著沘江連接縣城和寶豐古鎮,開車只要半個小時左右。古鎮沿江、倚山而建,主要分佈在沘江的西岸,南北各有一座橋連接東岸,東岸主要是新建的樓房。
關於古鎮的歷史,其起源尚無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漢代已有人類活動,因為1986年在當地出土了漢代的青銅劍、青銅斧。從明朝起才有關於寶豐古鎮的史事記錄,《明史》中記載此地從明初開始採鹽,年產三萬多斤,是雲龍縣的重要鹽產地之一。
那時候鹽是非常重要的“經濟資源”,有鹽的地方就能發展得很好。從明朝把主管雲龍鹽務的“鹽科提舉司”設在寶豐起,到雲龍的行政中心搬到寶豐,再到1929年行政中心外遷,這300多年間,寶豐古鎮一直是雲龍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鎮可以說是因鹽而興。

寶豐古鎮的房屋多為土牆結構和“三坊一照壁”的形式,類似四合院的樣子,“三坊”中有一坊是正屋,給長輩住的;正屋兩邊各有一坊偏屋,給晚輩住的;區別是四合院的院門在寶豐古鎮變成了照壁,簡單說就是一堵與正屋相對的牆,牆外一般都印有吉利的詞語。
寶豐古鎮有一董姓大戶人家,最早是從喜洲古鎮搬遷過來的,也是他們家最先在寶豐古鎮採鹽併發家致富,董家在古鎮裡的宅子足足有1300平米,這放在現在也是一個超級大戶了。寶豐古鎮董氏後人中最為世人所知的,應該是董澤。
董澤是今天雲南省最好的大學——雲南大學的首任校長和創始人之一,從東陸大學離職後,董澤還分別擔任過教育司長、財政司長、交通司長、銀行總辦等等職位,現在的董家大院也是以“董澤故居”示人,不過我去的時候並沒開放,只能從門縫裡看見一點院內的樣子。

從建築形式來說,寶豐古鎮是很有民族特色的,跟大理古城、喜洲古鎮這類商業化程度較高的地方比較起來,它也更質樸,更靜謐,更純粹,沒有商業叫賣,沒有喧囂的市井氣息,也許,這才是古鎮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