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2018出口電商賣家生存現狀

當“裁員、縮減用工成本”諸如此類的猜忌被越來越多企業付諸行動時,“經濟寒冬”的穿透力才開始蔓延。在“黑五”、“網一”爆單量驚人的叫好聲中,雨果網瞭解到某跨境電商賣家沒出一單,幹起副業改送美團外賣,竟意外賺了一桶金貼補廣告支出……

也許你會認為這是個例,可背後是否映射著整個行業的恐慌?競爭、成本、庫存多方重壓下,現階段跨境電商賣家的生存現狀究竟如何?

是虧是賺?調查揭秘2018年賣家生存現狀

早期跨境電商對於入駐賣家而言可以算是低門檻、高回報,五六年前開店的人很多都賺到一套房子了。可今時不同往日,現如今的跨境電商已經過了當年的紅利期。

2018年,在主流跨境電商平臺、新興跨境電商平臺激烈的市場、賣家爭奪賽中,大規模、高銷量、好評的品牌逐漸聚成頭部賣家,優享平臺首發資源,這使得夾在中間求生存的中小賣家愈發“雞肋”。

近期,雨果網在多渠道發起了一份《2018年跨境電商賣家生存現狀調查》,旨在藉助賣家的真實發聲,共同探討跨境電商現行狀態和未來的趨勢預測。

(賣家生存現狀調查:2018年公司在職人數統計表)

調查報告顯示,目前跨境電商從業者多以100人以下的小團隊居多,此佔比高達72.73%;公司在職人數在100-500人次區間內的佔比為12.12%,與公司規模超過1000人次的佔比相同;最少的是500-1000人次這個區間,佔比3.03%,賣家的團隊規模有趨向小型、大型兩極分化的可能性,但仍舊以小創業團隊居多,這與少數賣家的反饋不謀而合。除了老闆管些雜事之外,通常一個運營主管需要身兼選品、上新、推廣、運營等職責,額外可能會多個財務、客服和物流負責人,基本的團隊人數會控制在7人以內,最多十幾個人就可以保證正常的店鋪運轉了。而另外一個極端是上千個員工、成規模的大企業,這類型企業往往跨平臺、多店鋪、多站點、多品類經營,對人員的需求異常旺盛。

(賣家生存現狀調查:2018年公司人員增減情況統計圖)

面對2018年國際局勢和經濟形勢的變動,其實已有57.68%的企業完成人員縮減以應對不必要的市場風險和成本支出。跨境電商某企業高層曾表示:“裁員、成本管控是互聯網企業抵禦流量瓶頸、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必要手段,被裁的一定不是公司核心的骨幹人員,‘末尾淘汰’目的在於優化人員結構、提高人效,而不在於讓高效的人才惶恐不安。”

(賣家生存現狀調查:2018年營收及利潤增減情況)

商者逐利,這是企業發展的必然現象,而從調查的數據表現來看,2018年跨境電商賣家的營收及利潤增長大有被叫停的跡象。以營收、利潤這兩個參考值來看,39.39%的賣家出現雙降情況,30.3%的賣家雙升;另有18.18%的賣家出現營收增長利潤降低的情況;餘下12.12%佔比最少的賣家出現營收減少利潤反而增加的情況。不同的營收和利潤增長,實際上與賣家產品客單價、所在行業類目以及消費市場有很強的關聯性,可總體而言利潤的縮水是近段時間內中小賣家的普遍遭遇。

深圳3C類目的賣家Steven坦言:“2018年,我幾個平臺的利潤都縮水了很多,截至目前亞馬遜平臺的利潤比去年同期少了將近100萬美金,主要影響利潤的點在客單價、匯率和推廣成本上,且今年在流量、廣告費用的投入比去年多了20%左右。”

人人自危,誰動了賣家的淨利潤?

開源節流,這是跨境電商從業者死守的一大鐵律,可內外界的形勢變幻卻讓少數賣家的淨利潤無端蒸發,究竟是誰動了賣家的淨利潤呢?

從賣家群體所反饋的數據來看,囊括行業競爭、平臺系列變動、成本費用、國際局勢、主營業務以及經營方針這六個影響因素,是影響賣家盈利變動的主要原因。這其中,行業競爭以高達81.82%的勾選率位居第一,平臺政策規則變動、平臺在新興國家市場的激烈角逐乃至平臺物流、支付等細微的變化,都極大挑動賣家的神經。

(賣家生存現狀調查:2018年盈利變動影響因素)

業內人士分析,“跨境電商平臺基於平臺優化、升級的角度,必然會不斷收緊調整平臺政策和規則,拔高入駐門檻以篩選更為優質的賣家。且這種調試也作用於平臺之外,供應鏈、物流、推廣成本也紛紛緊隨平臺變動,逐漸的將這部分成本轉嫁於賣家的身上。”

(賣家生存現狀調查:2018年成本支出去向)

數據結果顯示,現階段絕大部分賣家成本所增加的去向多集中在選擇物流、獲取流量、人才付費上,知識產權及海外本土化的成本支出佔比較低。相比於採購成本的增加,有賣家表示物流、流量、人工這些綜合成本的上升,其實才是對賣家淨利潤構成威脅的主要元兇。

有賣家曾對雨果網說道:“因為原材料成本的佔比較低,賣家對其上漲並不敏感,反而每一單的FBA倉儲費用、物流支出的數值是積少成多的。另外,人工成本略有虛高的趨勢,例如此前惡性刷單刷評受限後,全部賣家都集中火力抓PPC、SEO、CPC、站外等人才,甚至不惜高價聘請。與此同時,中小公司缺乏系統人員培養機制,導致人才斷層和資源浪費的情況時有發生。”

互聯網“電商”業態下,知識產權憂患共存,而從成本投入較少的現狀來看,其實很多賣家還是沒有意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回顧2018年,中國賣家在為全球消費者搭建便捷線上零售通道的同時,知識產權上面臨的諸方困擾卻使跨境電商行業“開倒車”,陷入侵權沉痾。海外律所Keith三個月時間裡起訴9起案件;律師事務所GBC將“魔爪”伸向速賣通,上千賣家賬號遭控告,賬戶資金被凍結……侵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可當侵權風波多次被放置於大眾視野的審視中時,賣家所憂的電商之殤卻不捨得投錢“買保險”、下猛藥戒除。對此,四川百世怡傑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Vincent指出:“侵權的後果只有真正經歷的人才懂得其中的痛楚,否則‘光有人為此買單但是沒人會願意為他人的遭遇付費’的,畢竟國內製造商的知識產權意識確實沒那麼強烈,拿貨銷售的賣家也不會額外多支付費用給工廠孵化知識產權。”然而,在現如今技術創造財富的時代的浪潮下,知識產權作為產品溢價的主要載體,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未來知識產權的發展依舊值得觀望。

多渠道創收靠譜嗎?聚焦跨境電商未來式

除了歐美等成熟市場的主流平臺之外,新平臺的崛起也讓賣家看到了新機遇,且隨著傳統行業競爭者與新競爭者的不斷湧入,賣家多渠道增利的意圖愈加明顯。

(賣家生存現狀調查:2018年賣家利潤增長點來源)

在調查2018年賣家利潤主要增長點來源時,有60.61%的賣家選擇入駐新平臺來創收;排在第二名的是新市場延拓;產品改良以54.55%的佔比位居第三;緊隨其後的是佔比為42.42%的品牌化受益。

面對內外局勢的雙重重壓,為求得生存這部分賣家開始大刀闊斧推動業務轉型:在現有平臺毛利低、庫存週轉率低、回款週期長、規則變幻無常的基礎上,將產品複製到新平臺及新興國家站點同步銷售;依據行業及市場反饋,倒逼產品升級和供應鏈改革,並淘汰了原先呆滯、僵硬的供應鏈管理;藉助平臺渠道在打通優質好貨通全球的同時,也積極佈局品牌化增加產品附加值和品牌溢價……

從現有渠道獲利後,不少賣家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有54.55%的賣家坦言依據今年跨境電商旺季的收成來看,他們並不看好未來跨境電商的旺季表現;有27.27%的賣家對此持樂觀態度;餘下18.18%的賣家未來跨境電商的旺季表現並不會在今年基礎上有多大的浮動,且隨著流量成本、渠道資源的深層次挖掘後,幾十年後旺季購買力表現將稍有停滯。另據賣家對未來跨境電商趨勢預判的數據表現來看,有63.64%的賣家預測該趨勢將有所放緩;18.18%的賣家認為跨境電商未來的表現基本與現有持平;12.12%的賣家持樂觀態度,認為未來其將欣欣向榮;只有6.06%的少數賣家堅信未來跨境電商將重新開啟新一輪的爆炸式增長。

(賣家生存現狀調查:未來跨境電商發展趨勢預測)

2018年註定是個“多事之秋”,中美貿易戰、全球稅改、平臺政策變動、行業競爭加劇……可2019年必定就是跨境電商的“寒冬”嗎?2019年1月11日-12日,“2019全球跨境電商服務商採購節暨雨果網全球客戶答謝晚宴”(點擊文末【瞭解更多】報名),力邀全球跨境領袖、大賣精英、供應鏈大佬等,解讀2019跨境電商行業前沿趨勢,分析各大平臺最新政策,對接全球優質資源!

有賣家總結稱:“跨境電商市場容量一旦被其中一個大促瓜分走訂單的話,對應的,其他大促期間的訂單量就會有所減少,這兩者是相關的。但從最終的數據來看,‘旺與不旺’其實是較難拿捏的。放眼整個跨境電商行業,年初至今,精細化運營、品牌化運營、本土化運營成為行業的主旋律,相比往年,跨境電商行業浮躁的氣氛也漸漸沉澱下來,沒有了現象級爆款,也少了跟風的賣貨思維,尤其是經歷了一輪輪的平臺清理後,精耕細作、減少內控、追求利潤的新增長點及現金流的健康發展,成為賣家重點關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