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事件引發同仁堂開盤大跌,400億市值還剩多少

港股解碼,香港財華社原創王牌專欄,金融名家齊聚。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贊哦。

事件

A股市值達400億的老字號品牌——“同仁堂”(600085-CN)面臨始料未及的信用危機。

12月15日,江蘇廣電總檯的一檔節目“南京零距離”,曝光了北京同仁堂蜂蜜生產商將過期和臨期蜂蜜回收事件。

根據南京零距離報道,此次被調查的企業為鹽城金峰食品有限公司。同仁堂的下屬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仁堂蜂業”)持有這家公司的股份比例為51.29%。

12月12日,記者在一家封閉車間內,發現在作業的員工將已經過期和即將過期的蜂蜜,集中回收,將回收好的過期蜂蜜,運往生產廠家原料庫。之後,作業員工將車間內撕毀的標籤裝置蛇皮麻袋。標籤註明的保質期限為18個月,名稱均為北京同仁堂蜂蜜。

不過在此期間,記者發現有的生產日期為2016年11月,有的則為2017年12月,有的蜂蜜即將過期,有的則已經過期。

事件一出,市值達到400多億的同仁堂,還是沒能夠經得住考驗,造成股價大幅下跌。

2. 產品監管隱患

據瞭解,同仁堂蜂蜜採用OEM模式簡稱(代加工),在這種模式下,品牌方需要加強監管。產品在委託方手中一旦不能全程監督,就會造成產品產品的安全漏洞。

公開資料顯示,僅去年一年,因各種質量問題,同仁堂旗下企業10次被曝光,其中,北京同仁堂(亳州)飲片有限責任公司上“黑榜”次數高達7次。

為了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中繼續保持領先,老字號品牌開始實行“圈地運動”,擴張產品鏈條,下屬、合資、控股等子公司創建的五花八門,而下游生產商、代工企業更是種類繁多。

隨著企業擴張,相應的監管力度不完善同樣在拖延著企業發展力。不僅不能夠滿足企業盈利,反倒在消耗著企業的名譽,丟掉品質。

同仁堂類似事件並非是第一次發生;早在2016年,同仁堂品牌一款麥盧卡蜂蜜曾被第三方檢測機構測出糖漿,疑似造假。據瞭解當時的那款蜂蜜同樣不是同仁堂體系自產,來自新西蘭合作方。

相同事件接連發生,同仁堂到底怎麼了?就此問題,香港財華社記者詢問了同仁堂方面,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同仁堂回覆。

3.蜂蜜事件牽連上市公司同仁堂

在事情發生後,上市主體公司同仁堂仍不忘維穩股價,其發佈公告稱,今年前9個月,子公司同仁堂蜂業營業收入為1.97億元,淨利潤為-87.3萬元,營業收入佔同仁堂同期營業收入的1.88%。本次事件對公司收入利潤等財務方面影響甚微。

主營業務

2017年同仁堂年報並沒有顯示蜂業相關業務;而同仁堂的主營業務分別為醫藥工業,醫藥商業兩大類。其中醫藥工業主要是通過經銷商渠道銷售市場;部分通過子公司,在同仁堂零售的藥店進行銷售。

2017年年底,雖說在全國同仁堂有700家門店,不過兩類主營業務並未對公司利潤做貢獻。

毛利潤下滑同時,醫藥工業毛利率同比減少0.36個百分點,醫藥商業毛利率同比減少0.04個百分點。

雖說此次事件不會對同仁堂財務造成影響,那麼多年的老招牌是否能夠禁得起這樣的考驗?

影響:

12月17日,受“蜂蜜”事件影響,同仁堂(600085-CN)開盤大跌4.33%,至28.71元,市值一度蒸發16.59億元,收盤跌2.33%至29.31元。此次事件一出,讓廣大消費者大失所望。之所以信任同仁堂,與多年的品質有著直接關係。

北京同仁堂的大門口有一幅對聯:“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正是遵循這一古訓,同仁堂才成為了百年老店。

企業在追求發展與盈利的同時,放鬆對產品的監管,只會導致誤入歧途;一家百年老店“品質”、“信用”都是關鍵。放棄任何一點都會導致企業失衡。

不忘初心難,方得始終更加難。同仁堂能否領悟,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