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減法”力促經濟高質量發展——綿陽市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述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貧困人口達到減貧標準35142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8.53%;提前完成年度易地扶貧搬遷住房建設任務;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達到55.1%、38.1%,繼續保持全省領跑優勢;全市84家企業、109個產品(含服務)榮獲第十二屆四川名牌稱號……

這些漂亮的數據,折射出我市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

今年6月,《綿陽市2018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工作方案》“出爐”,對66項改革任務作出安排部署。市委七屆五次全會作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抓好‘三去一降一補’和‘一提一創一培’,培育新的經濟結構,強化新的發展動力”的決策部署。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我市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著力破除無效供給,降低成本補齊短板,培育發展新動能,做好無效供給“減法”,推進創新產業“加法”,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力。

推進“三去一降一補” 釋放發展新活力

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今年以來,在全市7戶水泥企業開展季節性錯峰生產,有效化解水泥行業過剩產能,深入開展防範“地條鋼”死灰復燃大排查工作,全市無違法生產銷售“地條鋼”企業。同時,採取多種方式分類處置“殭屍企業”、長期虧損企業和低質無效資產48項。

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持續深化“三去一降一補”,把優化存量資源配置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牛鼻子”工程,打出“組合拳”,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提高行政效能,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

去槓桿,強化企業上市培育,建立了省內首家新三板學院,在天府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超過300家,採用貸款展期等方式有效化解出現暫時經營困難的7家企業24.6億元貸款風險,全市政府性債務餘額逐步減少。

降成本,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全面落實國家減稅各項政策措施。1-9月,累計減免稅收61.92億元,同比增加10.89億元,增長21.3%。採取有效措施降低融資、人工、用能、物流成本,持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商事制度明顯簡化,企業創設成本大幅降低,加快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推行“互聯網+政府服務”,推動政務服務一網通辦。

補短板,實施縣域經濟發展“振興計劃”,推行領導聯繫縣域工作機制,進一步激發縣域經濟活力。同時,實施建設領域“三大攻堅行動”,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打好“脫貧攻堅戰”,不斷補齊項目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品牌建設等短板。

增強創新驅動力 培育發展新動能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處理好減法和加法的關係。做減法,就是減少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為經濟發展留出新空間;做加法,就是擴大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以創新驅動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為經濟增長培育新動能。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也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過程。今年以來,我市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夯實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建設科技城創新中心三期,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集聚發展工程獲國家發改委批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勢頭不斷增強。

經濟數據,印證了新動能的持續發力。1-9月,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達到55.1%、38.1%,保持全省領跑優勢。

如何推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我市大力實施製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行動計劃,代表技術進步、轉型升級和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實現較快增長。1-9月,全市生物醫藥產業增長40.06%、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增長12.42%、節能環保產業增長29.16%、新材料產業增長18.76%;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和“互聯網+”,全市實現網絡交易額2108.27億元,同比增長13.67%,居全省第二位;加快推進“沃野綿州”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工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比重達58%。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今年我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867家,加快長虹全國第二批雙創示範基地建設,全市建成孵化科技企業孵化器58家(其中國家級7家)、總面積達114萬平方米。

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產業結構更優化

在三臺,麥冬產業已成為全縣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試驗田”。從自產自銷、提籃小賣,到精深開發形成麥冬飲品、洗護套裝等系列產品,再到打造“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的麥冬文化旅遊勝地……一株麥冬產生的“72變”,是我市探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動寫照。

傳統農業產業無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轉型升級勢在必行。為此,我市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強力推進優質糧油、中藥材等6大重點產業和生豬、麥冬等10個主導產品快速發展。

同時,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新建和改造提升現代經濟作物產業標準化基地,優化農產品產地粗加工設施建設佈局,實現就地就近商品化處理,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綠色循環農業等,並培育壯大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森林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大力推動農旅融合,建設一批設備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閒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由之路。1-9月,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3.7:37.1:49.2,三產比重不斷提高,對增長的貢獻持續提升,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在工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的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極大地改善了供求關係,推動工業產品價格合理回升,企業效益保持較高增速。1-9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1.67%。

改革春風正勁,發展行穩致遠。站在新起點,綿陽正以昂揚的姿態、堅實的步伐,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黃小芹 綿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