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歌講故事:李榮浩、劉郡格之《作曲家》的孤獨

李榮浩的《作曲家》在2014年發行時,就風靡全國,而在今年的《中國好聲音》舞臺,經冠軍大熱選手劉郡格翻唱,又活了一把。

和中國好聲音導師周杰倫一樣,李榮浩是個天才,有著自己的一種獨特調調。雖然《作曲家》中唱道:“沒幾個人生下來,不是天才”,但天才與平凡的人還是有區別,天才總有自己獨特的感悟與表達,換而言之,是否是天才,就是能不能呈現獨特的自我追求,而不是隨波逐流,泯然於眾。李榮浩追求簡單、隨性、不刻意,感受音符的律動與和絃的流暢,以生活的感悟、學習的認知、身份的推介等來向人們呈現一個又一個真實存在的“自我”。

《李白》、《模特》、《年少有為》、《戒菸》等如此,《作曲家》亦是如此,而不是永遠停留在“談情說愛”的鹿囿。

“音符不會寫,寫歌是感覺”,在他眼裡,沒有固有形式(或者可以說形式主義),音符只是表象,其中內涵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寫歌更重要的是感覺的表達,即是音律,而旋律的核心除了音,還有節拍(律)。在定好歌曲速度前提下,寫好節拍,例如2/4、3/4、3/8、6/8等,選好每拍時值,定好拍數,從而有節拍律動,強弱、快慢,連音累加情緒,切分豐富節奏等。

這些都是感覺。感覺能感染他人,可只屬於自己,每個人的感覺即使是“有同感”,這份“同感”也是差異甚遠。

所以“孤獨是個節拍”,同一首歌《作曲家》,李榮浩與劉郡格都唱出了不同的感覺,我覺得李榮浩更像一個作曲家在思索創作而唱,而劉郡格更像一個陪伴作曲家創作而有感而唱,一個是靈感,一個是欣賞,一個是“我見青山多嫵媚”,一個是“青山見我應如是”。這是我的感覺,而你們的感覺當然會有不一樣。

而作為一個異性,我喜歡劉郡格的歌唱。當然,李榮浩的也不賴,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