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又一處銀杏黃了!都市中隱藏的古樸,明清多位皇帝與此寺有緣


秋末北京,正是銀杏的黃挽留著這最美季節的最後一道靚麗。五塔寺的銀杏就是其中之一。


說起五塔寺,不得不說這座寺廟與多位皇帝之間的淵源。這座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長河北岸的寺廟,創建於明代永樂年間,其實就是明代建都北京的第一個皇帝明成祖為一位印度僧人所建的寺院。
明永樂初年,印度僧人班迪達自西域來京,嚮明成祖朱棣呈獻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剛寶座的規式。明成祖封他為大國師,授予金印,並賜地於西關外長河北岸,為之建寺,寺名“真覺”。
清朝建立後,乾隆為給其母做壽曾兩次重修五塔寺。乾隆十六年第一次重修後改名為“大正覺寺”。乾隆二十六年為慶祝皇太后七十大壽,五塔寺作為祝壽的主要場所之一又進行了全面修葺。
自清朝後期開始,五塔寺逐漸衰落,到民國初年僅剩一塔兀立於一片瓦礫中,寶塔的銅質鎏金塔剎多次被盔。所慶幸的是兩棵與塔同齡的銀杏樹竟幸兔於難,至今鬱鬱蔥蔥、果實累累。
北京五塔寺金剛寶座塔是印度佛陀伽耶精舍形式的佛塔。在我國同類的十餘座塔中五塔寺金剛寶座塔的年代較早,樣式最秀美,堪稱為明代建築和石雕藝術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外文化結合的典範。
正是銀杏黃時,不妨來這裡看看經歷過數百年風雨的古老銀杏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