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捐贈22億,這次慈善是否真的「過火「了?

前幾天,碧桂園再次創造了歷史,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向清華大學捐了22億人民幣,這也成為了中國大學歷史上最大的單筆捐款。這筆捐款約定用於支持清華大學的基礎前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高端人才引進。當天,"國強樓"奠基儀式同期舉行。

10年22億! 這確實是國內大學史上最大的一次捐贈。

邱勇表示,清華大學正處在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正向著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方向大步前進。

但這一切都離不開社會的廣泛支持,也正因如此,清華大學才啟動了這次"更好的清華"的籌款活動。

未來,這些捐贈將推動學校對基礎前沿科技的投入,將助力清華大學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

其實,不單單是清華,世界上的頂級學府,比如哈佛,劍橋等都少不了社會捐助,從而提供最前沿研發配套。

也正是這些投入,在這些全球頂級大學裡,最後迸發出了一個個了不起的創意和成果。

正如楊國強自己所說,希望自己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到一份責任。

說起楊國強與清華大學,單就捐贈一事來說,可以追溯到11年前。

自從2007年開始,楊國強就多次向清華大學捐款,而且這些年從來沒有終止過。

除了直接的現金捐助,楊國強還以碧桂園的名義成立了專門的"清華大學——碧桂園教育基金",甚至直接捐建化學系"國強樓"。

而這一切的善舉卻至今鮮為人知。

至於原因,可以從21年前的一次捐贈中得到答案。

早在1997年,彼時楊國強的碧桂園只是順德的一家小型企業。

就是這樣一個剛剛發家的"農民",卻默默跑到了《羊城晚報》,當場就掏出了100萬的支票,設立了"仲明大學生助學金"。

而他對於這次捐款提出的要求卻只能用"奇葩"二字來形容。

大多數人做了好事都想聲名遠播,但他卻要求不能讓任何人知道是他的捐助,必須保密。

也就是從此,楊國強便對捐助教育一發不可收拾。

從那一年後,他每年都會轉賬100萬到這個助學金裡,從未間斷。9年過後,又將捐款追加到200萬。9年當中,這個以他母親來命名的助學金,總共幫助貧困學生九千多位。

他還創辦了三所全部免費的學校:

分別是全國唯一全部免費的民辦高中"國華紀念中學";

全國唯一對貧困生全部免費的廣東碧桂園職業大學;

全國唯一對退伍軍人全部免費的國良職業培訓學校;

截至今年8月,國華紀念中學招收和資助學生2924人,除了在校支出,一直資助他們完成大學,碩士,博士的所有學業。

而2018年該校的重本率超過98.2%。

這也正印證了國華校碑上刻著的這句話:"立校辦學的目的,是讓年輕俊彥從擁有知識開始,繼而擁有高尚的品格和靈魂,以建設國家和回報社會為終點"

在這次清華大學捐贈儀式上,有一幕小插曲就是由此而來,感動了在坐的很多人。

三位畢業於國華中學的清華在校生,期間為這位"楊叔叔"親手製作了清華園紀念的模型。

看到孩子們的這個舉動,楊國強當場格外激動,一反常態,小跑上臺。

抓過話筒,便脫口而出:"謝謝孩子們,他們都是我自己的孩子。他們從國華中學畢業,現在能在清華大學讀書,我真是太開心了!"

從他的表達中,我們可以看出他作為"楊叔叔"的驕傲,也可以看出他對"自己孩子"的情義。

這些年,楊國強每年都要給國華中學投入鉅額的資金。

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更何況是贈人以知識和前程。

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目前已招收1905名貧困學子。去年學院首屆290名學生畢業,就業率高達99.66%。而在國良職業培訓學校,已有超過14000名來自貧困家庭的退役士兵受訓後成為技能型產業工人,部分學員月薪可達上萬元。

除此之外,以近年為例,2015年向中山大學捐贈1個億設立惠妍人才基金;

2016年,向清華大學捐贈8500萬元設立清華大學-碧桂園教育基金;

2017年向貴州大學捐贈1200萬設立國華教育基金;

2018年向北京大學捐贈8000萬設立北京師範大學惠妍教育基金,聯合北師大發展國際教育人才培養。

不久前,碧桂園旗下博智林機器人又向香港科技大學捐贈2個億(港幣);支持港科大深化人才培育及研究創新工作。

這一切的初衷,或許國華中學的石碑上可以體現: "我不忍看天地之間仍有可塑之才因貧窮而隱失於草莽,為胸有珠璣者不因貧窮而失學,不因貧窮而失志,方有辦學事教之念。"

本著"做點事情"的原則,在過去21年來,楊國強、楊惠妍以及其旗下的碧桂園已經累計為全社會捐款超過42億元,惠及19萬餘人。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造就了碧桂園這樣的民營企業的繁榮,而事實上,民營企業的進步也在推動著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