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金融創新仍然是中國金融發展的基本動力

當前,我國正處於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關鍵時期。總體看,我國金融形勢向好。

11月1日,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在2018中國金融年度論壇上表示,中國的金融從市場到監管最近發生了一些變化,反映了這個市場的不成熟。

科技化帶來金融業態多樣性

吳曉求指出,金融有幾個基本規律要了解。首先就是金融創新仍然是中國金融發展的基本動力。“中國金融創新的道路還很漫長,不能把金融風險全部歸結為金融創新,金融創新本質是實體經濟需要新的金融工具滿足需求。”他強調。特別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規模很大,同時市場化程度也很高,在這種條件下,就要求金融要進行持續不斷的創新。

金融創新主要表現在幾方面,吳曉求認為,一是金融工具的多元性,融資者需要多元化的融資工具。他說:“金融工具的多元性因為科技的滲透將會表現得非常強烈。”

二是金融的科技化帶來了金融業態的多樣性。他指出,金融業態多樣化是以數字化為基本特徵的,從一元到二元再到多元,現在數字化支付已經成了基本的發展方式。“目前數字化還沒有充分建立起來,所以要把握住金融創新的要點。”他說。

“結構性變化是金融未來重要的特徵,在中國尤為突出。”吳曉求提到,金融結構性的變革主要表現在資產結構上,未來要滿足社會多元的資產管理需求,也要滿足金融財富管理的轉型。

實際上金融資產會逐步提升,這將大大改善中國的金融功能,也會日益滿足我們對財務管理的需求,這是核心的制度發展。“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的波動非常正常,在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過程中,市場的波動不要看得太重要。”

在“國際化”方面,吳曉求認為,中國進入國際化與中國的大國地位相匹配,這一“國際化”包含了兩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一是人民幣的國際化,二是金融市場的國際化。

監管是金融發展的重要基礎

“每一次全球的金融風險其實都驗證了一個真理,金融監管是金融發展的重要基礎,金融法制建設是我們必須積極推動的,所有人都應該致力於遵守金融、法規、秩序。”北京市金融工作局黨組書記、局長霍學文在論壇上表示,金融業的發展一定是建立在法制、規範、有序的基礎上。金融的活動一定要依法、有序進行。凡是任何涉及金融的活動,沒有有序、沒有依法、沒有監管,剩下的一定是風險,風險過後很多的參與人、機構都會受到損失。

記者注意到,不少與會專家談到了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其中,民生銀行副行長李彬認為,次貸危機的爆發正是由於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在內部治理偏離和外部監管缺位的情況下受利益的驅使而濫用金融創新的結果。因此在全球金融治理的推進過程中,金融機構的內部治理和外部監管是微觀和中觀層面最為重要的問題。

而在外部監管方面,李彬提到,金融機構的外部監管是金融體系穩定的基石,有效的監管制度應該具備三個特徵:

一是目標清晰,實現發展與監管職能分離,保持監管的獨立性。二是統籌協調適應金融機構綜合經營的發展趨勢。在綜合經營的背景下,金融風險有跨部門、跨領域、跨行業傳染放大的風險,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超出了單個領域監管部門的能力範圍,因此由統一的機構從全局角度制定監管規則,統籌協調監管才能有效防範系統性風險。三是方法得當,監管機構要區分內部治理和外部監管的邊界,不直接干涉金融機構內部治理領域,同時對金融機構內部治理的政策、執行結果進行評估,並對實質性缺陷採取有效改進措施和手段。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