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爲了做一鍋好吃的面,80多歲還站在竈台上,舌尖上的河南

農村老人為了做一鍋好吃的面,80多歲還站在灶臺上,舌尖上的河南

隆冬時節,在河南澠池縣仰韶鎮韶陽村一座農家小院裡,一群老人正在圍著一口冒著煙的大鍋忙乎,她們今天正在做的是餄餎面,這是一種很傳統的麵食,製作起來往往需要很多人的相互配合,大家一般在冬天農閒的時候才聚在一起生火做面。

山村老人為了做一鍋好吃的面,70多歲還站在灶臺上

做餄餎面需要餄餎床子和一口燒著開水的大鍋,畫面中的這個灶臺不大,但是正好有地方把餄餎床子架在上面,為了把床子架的安穩,老人們用上了一塊大木頭、兩塊磚頭和兩個木凳,坐的時候還不能動作過大,一切都要小心翼翼。

做餄餎面一般是幾家一起做,各和各的面,做的時候相互幫忙,畫面中這些老人都已經七十多歲,她們有一位負責燒火,兩位站在灶臺上負責壓餄餎,還有一位招呼壓到鍋裡的麵條,由於燒柴的煙氣過大,幾位老人都燻的睜不開眼。

據和麵的老奶奶說,這種餄餎用的是小麥白麵,裡面兌上鹼面,面和的不軟不硬,還要醒上一會才能上機器壓。這些老人都有幾十年的做餄餎經驗,以前一年做好多回,現在外出的人多了,只在春節團聚的時候才做一些。

這個餄餎床子是柳木做的,據老人講已經用了五六十年,由於柳木結實耐用,歷經歲月還是完好無損。餄餎床子這個結構很像過去農村常見的壓水井,運用的都是槓桿原理,只不過這個主要是往下壓,而壓水井主要是向上提。

站在鍋邊的陳奶奶手裡拿著一把菜刀,眼看壓出來的餄餎條長度夠了,就沿著鐵筒底部把面截斷。再順手用筷子把餄餎條攪散,以免粘在一起或糊在鍋底。

餄餎條在鍋裡大火煮上三四分鐘,約莫已經熟了,陳奶奶把麵條撈進一盆涼水裡,陳奶奶說熱條用涼水一激,相互之間就不會再粘連了,這跟夏天做撈麵條過水是一樣的道理。

做好的餄餎條放在簸籮裡控水,看起來很像飯店裡賣的熱乾麵,不過做法和味道應該差的很遠,畢竟這是一南一北各具特色的食物。

經過一陣子忙乎,大家各自端著已經做好的餄餎條往家回,這些餄餎條已經是熟的了,回家可以涼調吃,也可以炒著吃。鄉村裡的飯食一般隨季節而固定,冬天一日三餐不是喝粥就是吃湯麵,偶來做一些新鮮的食物來調劑一下,感覺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