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資歸來 會是房企的「解放軍」嗎


中房報記者 秦龍 北京報道

10月30日,證監會一則聲明發出,當天包括地產股在內的A股大片翻紅。

證監會這則聲明表示,正在按照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統一部署,圍繞資本市場改革,加快推動三方面工作。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注意到,在證監會三方面工作中,提到發揮保險、社保、各類證券投資基金和資管產品等機構投資者的作用,引導更多增量中長期資金進入市場。

時隔三年後,監管層再度呼喚險資入市提振股市,但回顧2015年來險資在股市的所作所為,一個最引發市場關注的焦點是,此番險資入市會給股市與樓市帶來什麼?

三年前,險資入市在解決房地產企業流動性風險的同時,上市房企也不斷面臨被“吞下”的局面,其中最為驚險的莫過於“寶萬之爭”“金地與安邦之戰”。

三年後,相同的一幕再次上演,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看來,環境已然出現了變化,監管層又設置了防止出現“野蠻人”的規避動作,再加上房地產行業調整不斷,“舉牌地產股不是它們的好時期”。

前度劉郎今又來


歷史不會重複自己,但會押著同樣的韻腳。在股市遭遇低迷的時刻,鼓勵險資入市往往是監管層的考慮。2015年6月,股市震盪下調,監管層發佈相關通知積極鼓勵險資入市,這樣的號召當時給保險資金舉牌上市公司帶來了機會,當時甚至在A股市場形成了險資舉牌概念股。

而一個星期前的10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央行行長易綱、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證監會主席劉士餘分別接受記者採訪時都從不同角度釋放積極信號以穩定和提振市場信心。

當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接受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記者的聯合採訪,就當前經濟金融熱點問題如股市波動、所謂“國進民退”、產業結構變化等問題一一回應社會關切,釋放出許多重要信號。其中,“股市的調整和出清,正為股市長期健康發展創造出好的投資機會。”“促進股市健康發展,一定要有針對性地推出新的改革舉措。”“加大保險資金財務性和戰略性投資優質公司上市力度,壯大機構投機構者力量,鞏固市場長期投資的基礎。”被市場高度關注。

證監會主席劉士餘稱,證監會始終堅持以改革開放創新為主線來穩定和提振市場信心,並在近期推進一系列措施。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也表示,允許保險資金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不納入權益投資比例監管。

央行行長易綱則稱,近期股市波動主要受投資者預期和情緒影響。實際上,當前我國經濟基本面良好,金融風險防控取得進展,宏觀槓桿率已經企穩,經濟內生增長潛力巨大,經濟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動力增強。總體看,當前股市估值已處於歷史較低水平,與我國穩中向好的經濟基本面形成反差。人民銀行也正研究繼續出臺有針對性的措施,緩解企業融資困難問題。

金融監管部門連番發聲後,股市反應強烈。當日,上證綜指收盤上漲1.02%,滬深300指數上漲1.08%,創業板指上漲0.76%,中小板指上漲0.29%。兩市成交金額均呈現放大上漲趨勢。

回望三年前的股災,險資應聲救市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原保監會為了響應救市的號召,在2015年7月份連續發佈了《關於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中國保監會關於保險資產管理產品參與融資融券債權收益權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等多個通知,放寬險資投資比例。

隨後,險資大量進入股市。當時的股市恰好處於連續性下跌,房企市值處於相對低估的階段,對於險資來講,部分股權分散,市值也相對低估的房企正是舉牌的最好“獵物”。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寶萬之爭”,前海人壽、安邦人壽等險資從二級市場大舉收購萬科股票,爭奪萬科控制權,一度驚嚇到了企業家群體,險資隨後被大面積斥為野蠻人。“放開前端,管住後端”的監管思路也遭受質疑。

2016年下半年,監管層開始對金融監管加碼,證監會轉變保險業監管方向,令保險業迴歸本源。

進入2018年,國內經濟形勢發生新的變化。中美貿易摩擦影響了國內經濟發展,再加上國家經濟處於經濟轉型調整期,最近A股市場低迷“跌跌不休”。險資入市又被鼓勵,不過,與三年前不同的是目前市場環境已經發生變化。

“市場環境已經變,險資頻頻舉牌是小概率事件。”從事國際地產資管公司管理的協縱策略管理集團聯合創始人黃立衝在接受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採訪時分析,“2015年的時候險資屬於抄底入市。再加上政策救市,為增加市場流動性,政府推出棚改貨幣化政策,三四線城市加快去庫存,市場出現了小陽春。但現在情形變了,如今國家經濟正處在調整期,中美貿易發生摩擦影響國內經濟發展。市場形勢相比之前並不好。”他表示,“從商業的角度來看,相比2015年險資主動入市,這次險資入市,監管層的動力與期許更大一些。”

一位保險資管公司經理也表達了同樣觀點,“監管這次政策出臺確實很大手筆,也是銀保監會合並後首次明確鼓勵險資入市。目前來看,險資現在大舉進入的可能性還不大,還是要看監管政策能不能把市場基本面穩下來。”

談及此次險資入市的風險,一位資管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的觀點是風險或可控。“在金融去槓桿的背景下,加槓桿通道幾乎被堵死,且保險資金經過此前的舉牌風險教育,目前不會輕易涉險,甚至更加規範了操作,所以中短期內利好市場信心提振。”

大肆舉牌地產股不是好時期


從大勢看,監管層對於險資入市是積極鼓勵,但它能否進入房地產行業目前還未有一個清晰的方向,多位業內人士則認為險資入市將給房企帶來利好。險資入市首先能解決一個問題:化解房企股權質押率流動性風險。

10月19日,郭樹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加大保險資金財務性和戰略性投資優質上市公司力度,允許保險資金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不納入權益投資比例監管。

在房企融資越來越難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上市房企選擇股權質押的方式融資,股權質押是資本市場常見的融資方式,但是隱藏的風險已經逐漸浮出水面。

根據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瞭解,房地產行業已經成為股權質押比例高的“高危區”。多數上市房企股權質押比例已經超過50%。從各行業的股票質押規模佔A股整體股票質押規模的佔比來看,房地產行業也已經躍升為第一位。

具體而言,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25日,股票質押比例超過50%的房企有銀億股份(83.11%)、泛海控股(71.83%)、新光圓成(67.93%)、九鼎投資(67.22%)、皇庭國際(64.18%)、粵泰股份(63%)、財信發展(61.06%)、粵泰股份(63%)、海航基礎(60.1%)、陽光城(60.05%)、新華聯(59.66%)、萬通地產(58.49%)、嘉凱城(56.35%)、泰禾集團(54.38%)、中洲控股(53.91%)。此外,房企中大股東質押率較高的房企包括萬科、綠地控股、新城控股,大股東質押率分別為100%、77.95%、57.33%。萬科A的第三大股東為寶能旗下鉅盛華,其質押率為100%。

一般高質押率的房企都伴隨著高負債率,雙重槓桿讓房企承擔著巨大流動性風險。股權質押融資雖然暫時解決房企資金問題,但如果使用不當,超高的質押率會使控股股東或許面臨著失去公司控股權的局面,公司的盈利狀況也可能持續惡化。

對此,黃立衝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與顧慮,“地產股在所有行業股票中槓桿最高。比如房地產頭部企業萬科等都是90%以上的資產負債率,其他地產股也是如此。高負債率再加上高股權質押,房企槓桿已經非常高了。而且現在房地產市場又處於限售、限賣、搖號的凍結狀態,當前地產股持續的資產流動性也不好。”

對於房企會不會面臨大規模的股權質押危局這個焦點問題,克而瑞分析師朱一鳴認為系統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並不大。“股權質押危機的本質是股價持續大幅下跌。雖然房地產板塊短期跌幅較大,但股價已經基本反映近期不斷產生的利空,總體估值較低,未來不存在繼續大幅下跌的空間。因此,房企不存在大規模股權質押危機,但不排除個別邊緣小型房企出現問題。”

事實上,對於上市企業股權質押流動性風險問題,監管層已經出手。10月25日,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按照通知內容來看,銀保監會此番發文指明瞭險資入市路徑,允許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為優質上市公司提供長期融資支持,維護金融市場長期健康發展。同時,通過專項產品不納入險企的權益投資,可防止之前“野蠻人”現象。

上述通知發佈4天后, 10月29日,由國壽資管成立的保險業首隻化解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專項產品在中保保險資產登記交易系統完成登記手續,目標總規模200億元,將參與化解優質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

國壽資產外,其他保險資管公司正在佈局入市。來自銀保監會的消息,多家險資公司已經對相關上市公司開展密集調研、與潛在認購方溝通並設計專項產品。

同樣來自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保險資金運用餘額15.87萬億元,投資股票和基金的規模分別為1.3萬億元和0.89萬億元,佔保險資金運用餘額的比例為8.17%和5.58%。如果按照30%的投資上限計算,險資仍有約2.57萬億元的投資空間。

作為股權質押率高的“重災區”房地產行業,上市房企是否再度遭遇險資舉牌?有大型保險資管公司專業人士公開表示,假如在熊市情況下,一般像科技板塊和消費板塊這種有較充足現金流的公司能跑贏其他類行業,科技類和消費類、醫藥類都具備長期投資的價值,和保險資金特性相匹配。其並未提及房地產。“實際上,現在險資舉牌地產股不是很好的時機。”黃立衝認為。

但在10月24日,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被中央統戰部和全國工商聯評為“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在出席發佈會演講時陳東昇談到,1996年泰康成立以來的22年間,整個中國保險業雖然出現了種種亂象,尤其是2017年出現了較大的動盪(注:去年項俊波、吳小暉等保險業人物落馬)但是泰康一直都能夠獨善其身……同時不偷、不搶、不爭,即不侵佔國家和股東的利益,不惡意舉牌和收購,不爭一時一地的得失,爭戰略、爭長久、爭未來。

可以肯定的是,優秀的房地產公司,還會被險資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