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七不買(語重心長),學習了!

今天跟大家分享紫砂七種“不買”原則,希望能幫助到一些新手壺友,儘量少吃“藥”。

一、太過於藝術,不買

始終得牢記一點,紫砂壺的本質是用來泡茶的,不應僅強調它的藝術性,而應更多地關注它的工藝性,藝術性始終建立在實用性基礎之上。對那些“中看不中用譁眾取寵”的奇形怪狀壺,勇敢的大聲說“NO”

二、普通壺卻貴的離譜的,不買

普通作品漫天要價的,三思而行。結合自己的經濟狀況,收作品要量力而為。紫砂壺是用來泡茶的,因為喝茶影響了生活質量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三、名頭很大卻聞所未聞,不買

某些制壺藝人,拿出來動輒“世界華人傑出陶藝家”,“中國紫砂壺文化XX大使” 或者全球知名大師等等嚇死人的頭銜。這些除了繳費外,都找不到評定機構的名頭,還需要斟酌之後再三考慮,是否是真的頭銜,或許都是子虛烏有。無非就是自抬身價,騙取利益。

四、太冷門,不買

有木有被小編講到,費好大精神跟奸商搞價收到一件東西,結果自己不認識。好吧,請教請教專家吧,結果專家也搞不清的,還有比這更鬱悶的事嗎?

冷門的東西最考驗眼力,初涉紫砂的朋友還是不碰為好。

五、太便宜,不買

這裡說的便宜是東西的品質。

舉個例子:您花8000收了一把新晉實力派的成名作,我花10000收了五麻袋灌漿壺。從數量上和價錢上我都壓倒您,但是從價值上,除了呵呵,只能然蹲著牆角哭了。

要玩就玩精品,十件通貨也抵不上一件精品。這是鐵律。

六、水太深,不買

這裡提醒:看不懂的東西不要買。如果對你喜歡的東西沒有一個詳細的瞭解是很容易吃藥的,紫砂工藝複雜,泥料門類繁多,工藝師魚龍混雜,這些深不可測的東西,沒有一點專業知識還真的是看不懂。所以,水深是我們學習的動力,可不是吃藥的藉口哦

七、廉價仿品,不買

試想多年以後某財主孩子拿出一把顧景舟的壺來炫耀。

我兒子只能拿著我的藏品說:看,這是我爸爸當年收的一把很像顧景舟的石瓢!

其實現在很多朋友家裡也有這樣的祖傳,爺爺奶奶很是珍貴的傳給了你,結果拿去給行家一看,都是贗品。

收藏紫砂壺,藏家都有“藏珍”的心理,希望自己的寶貝獨一無二,與眾不同。一把全手工紫砂壺,從製作到燒成工序繁雜,選泥料,切泥塊,打泥片,圍泥片,劃底片,打身筒,收底,篦身筒,制嘴巴,整壺流,千錘百煉,需要使用數十甚至上百種工具歷經數十道工序。直到毛坯完成,晾乾後進窯數次燒製,如果燒製過程中出現破損泥料瑕疵,那就等於前功盡棄。

一個正值壯年的熟練的藝人,製作中等難度的紫砂作品,一個月也就幾把產量,那些對藝術有所追求習慣挑戰難度實力派創作型高手,其作品數量更為稀少但也尤為珍貴,其稀缺性令藏家趨之若鶩。

對於那些動不動就能拿出幾百款不同紫砂壺來,並且常年累月四處展覽的大師名家們,這裡只說一句,其來路和製作均值得推敲和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