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萬里長江第一閣」鄂州觀音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當年,

蘇軾至鄱陽湖口遊覽石鐘山,

柳宗元至小丘西尋覓小石潭,

皆性情中人。

可謂興之所至,隨心所欲!

觀音閣,建於長江之中巨礁之上,

只此一處,再無別家,

被稱為 “萬里長江第一閣”。

來到江邊的時候,天氣尚可。

觀音閣就在江中。

在江邊來來回回地張望,心,癢癢的。

失之交臂這種事,不能做。

僱上一隻小漁船,可以前往觀音閣。

觀音閣四面環水,水流湍急。

有臺階可上。

閣內一亭、二樓、三殿,乃觀瀾亭、純陽樓、寅賓樓、觀音殿、老君殿、東方朔殿。

實為釋道儒三教皆有。

可以想象,當年香火鼎盛之時,舟楫穿行於江中,各種信徒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閣樓裡,人聲鼎沸,煙火不滅。

更有文人雅士,吟詩作對,搖頭晃腦,賣弄風騷。

觀瀾亭,可容納兩三人,雖小卻不失為精緻。

這裡既然叫小蓬萊,自然會聯想到八位神仙。

呂洞賓,道教全真派祖師,道號純陽子,所以這裡有純陽樓。

裡頭除了寅賓樓、觀音殿、老君殿、東方朔殿外,還有客堂、齋廚、丹房。

可謂麻雀雖小, 五臟俱全!

若遇江中起霧,則觀音閣隱於霧中,仿如天上之物。

近八百年,長江多次洪水氾濫,觀音閣皆能無恙。

根基堅實是其中一個原因。

每次洪水退後,人們都會及時對觀音閣進行修繕,我想這個才是主要原因吧?

觀音閣,不單止是一座閣樓,

它還是一種精神,一種信念,一種傳承。

這種精神叫不屈不撓,

這種信念叫永不放棄,

這些優良的品德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並且一代又一代地傳了下來,直到今天,乃至以後。

觀音閣還有個傳說:“古時候觀音閣能隨江水漲落,底下兩個凹口,一個出油,一個出鹽。後來,閣中一位貪心的道人拿鑿子把凹口擴大了數倍,希望出更多的油鹽。不料,油鹽不出,觀音閣也不隨江水漲落……。”“貪字得個貧”,對嗎?

內部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