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王新泉教授:科學研究與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都要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

本文字數:2282字

閱讀時間:7分鐘

近日,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工程分院王新泉教授入選“2018年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由中共杭州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等組織實施的該項評選每兩年舉行一次,每次認定十人,要求候選人具有創新性成就和貢獻。據悉,此次入選的十人名單中有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內頂級互聯網公司副總裁等。

作為高校教師,王新泉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實際工程應用和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注重“項目+論文+發明專利+成果轉化+工法+行業獎項”六位一體。在他看來,科研成果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為此,無論是在科研還是人才培養中,他都將與工程實踐的緊密結合擺在首位。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的執著科研路

2016年,城市學院為第一完成單位,王新泉作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科研項目“新型軟土路堤樁成套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通過浙江省科學技術獎評審,榮獲二等獎,該項成果同時獲得了2016年度杭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為學院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在省科學技術獎申報方面取得突破。

2017年,王新泉的相關研究成果又榮獲2017年福建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公路工程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三等獎。

看似順風順水、成果頻出,只有王新泉知道,背後的付出有多少。

2004年讀研至今,王新泉個人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於軟土特性及新型地基處理技術,“新型軟土路堤樁成套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是其十餘年來一以貫之持續研究的核心方向。

項目主要針對軟土路基,開發了系列新型軟土路堤樁成套關鍵技術,包括新型軟土路堤剛性樁和新型軟土路堤剛柔組合樁關鍵技術,獲批多項發明專利和各級工法。項目涉及技術主要適用於路基、堤壩等工程軟基處理,在適宜的地質條件和工況下的合理應用,可有效提高地基承載力、控制工後沉降和總沉降、克服橋頭跳車、降低工程造價、減少運營養護費用等。“因軟基處理技術具有較大複雜性和地域性,受地質條件和工況影響較大,開展系列新型軟土路堤樁成套關鍵技術研究,具有較大的科學意義和工程實用價值。”

“關鍵技術的發現多來源於工程實踐,基於實際項目的應用研究,提煉其科學技術問題,解決實際工程實踐中的疑難問題和新問題。”在長期的科研工作中,王新泉逐步拓展了多項核心研究方向,也積累了豐富的企業資源和工程實踐資料,近5年橫向課題經費近千萬,與其合作的企業遍佈十餘個省份。

“成果的取得與突破需要長期的積澱,很難一蹴而就,課題研究的過程是一個逐步積累、體驗和感悟的過程。”隨著項目研究的深入,王新泉也發現有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問題需要解決,關鍵技術需要突破。

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的辛勤育人路

在學生培養方面,王新泉也特別注重結合工程實踐,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

工科理論性強的課堂會不會沉悶?不存在的!王新泉的課堂從不乏笑聲,而他講的那些有趣的故事,並不是在聊一些漫無邊際的話題,而是將自己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知識儲備與課堂理論有機融合。

“在講到防水排水問題時,他會涉及頂樓住房常遇到的漏水問題與解決方案;講到樁基穩定性時,會舉上海住宅樓倒塌‘樓倒倒’這些典型案例;在工程地質課程去寶石山地質實習時,他甚至能結合當地的人文歷史進行講解,成了被遊客跟隨與圍觀的工程地質‘導遊’。”在道橋專業1501方正同學看來,課堂上的王老師魅力無限,有趣的例子永遠是信手拈來,就如同哆啦A夢的百寶口袋一樣。

“課講得好,上好課、教好書,是對教師的最高評價,對教學工作的熱愛是遠勝於責任的。”王新泉說。他也將在工程實踐與科學研究中培養的嚴謹精神帶入學生培養中,成就了學生心目中又愛又“怕”的嚴師。

“王老師在輔導我們撰寫課程報告時,對於論文的格式要求有著近乎完美的偏執。許多老師對於格式只給一篇範文進行參考,王老師則原意花費兩堂課時間將每一位同學的文章做展示,在課堂上一篇一篇進行分析、梳理、糾正。尤其是在格式上,小到一個頓號還是逗號的使用都要按照要求規範化。兩週前還群魔亂舞般的小論文,在經過反覆的上課點評和課後修改後,都像模像樣了起來。”方正說,王老師的這種偏執雖然一開始令學生有點難以接受,但當他們撰寫其他課程報告時也更加得心應手,才真心覺得受益匪淺。

王新泉的治學嚴謹更體現在帶研究生上。在岩土工程在讀研究生李肖眼中,王老師嚴謹的學風讓他折服,育人的方式讓他欽佩。

“王老師不是教我怎麼做,而是教我怎麼學。有次我寫一篇關於樁的研究現狀的文獻綜述,對這個陌生的研究方向,從找論文開始我就焦頭爛額,中間不知道有多少次想放棄,我跟王老師抱怨,王老師沒說什麼鼓勵的話,只輕描淡寫的一句:慢慢找,別急,肯定能找到的!”李肖終於硬著頭皮找齊了所有的文獻並交給王新泉,之後,“奇蹟”發生了!經過王老師“改造”後的研究現狀,梳理了脈絡,要解決的問題變得顯而易見。經過對比,李肖恍然大悟,

寫研究現狀要凸顯研究難點和創新點,不但是對過去研究的總結,更是尋找要解決問題的方向標。

“在研究生的指導與培養中,如何及能否教會學生老師不會的,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王新泉說。

王新泉堅持多年的指導方法讓許多學生受益匪淺,也與他所提倡“以讀促學、以疑促學、以思促學、以辯促學、以練促學、以踐促學”的六“以”教學法相得益彰。

人物名片

王新泉,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土木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博士、教授。浙江省重點學科(岩土工程學科)等學科方向學術帶頭人。主持國家級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2項、80萬以上重大橫向項目8項,第一發明人授權發明專利15項、實用新型專利23項,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SCI、EI收錄30餘篇),出版專著2部,獲批國家級工法1項、省部級工法6項。2018年入選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拱墅區十大基層科技工作者代表,2017年入選杭州市“131”中青年人才培養人選第一層次、浙江省高等學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016年獲杭州市成績突出科技工作者,2013年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層次培養人員等。作為第一完成人獲福建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浙江省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杭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等。

文字 / 周婧敏 錢昌華 攝影 / 梁依莎

出品:

今日視點|莘莘學子|菁菁校園

請為王新泉老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