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不僅是看到的,更是創造的!」

還錢的方式和種類很多,在商量如何還錢的時候,不妨把現代金融體系裡的借貸觀念和方式納入日常借還款行為。

比如,還錢的期限是多久,一週後,還是一個月以後?是分期還,還是一次性還?是否加利息或是隻還本金?是否需要債務公證人和額外的擔保費用?是否需要抵押?

孩子一旦明白還錢的種類很多,很快就會上手使用。看孩子們討論“抵押品”時,也很有趣。

一個7歲孩子Z提出若無法償還債務,就讓同伴Y把一雙鞋子給自己穿。給Z當公證人的10歲姐姐立馬提醒:“不行!你的還款期限是3個月,你的腳長得那麼快,之後還不出錢來,就算得了鞋你也穿不了。這是無效抵押!”

在場的家長都樂了,驚歎孩子居然連“無效抵押”這個詞都說得出來,所以千萬不要低估孩子的處事和應變能力。

好的教育,不是告訴孩子唯一正確的答案,而是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使其明白解決問題的方式多種多樣,借錢還債也是如此!

5、幫助小夥伴一起創造還錢的可能性

很多人不明白和忽略的一個觀念,

是債權人可以幫助債務人還款,即創造還錢的可能性。培訓課裡提到的案例是荷蘭Alma(歐曼)國際公司,這是全歐洲最大的亞洲餐館供貨商。

很多人想象不到,歐洲中餐館的最大供貨商是一家三代傳承的荷蘭家族企業。歐曼做到如此規模,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對餐館債務的處理。

經營餐館,難免會有賒賬和債務,培訓債務人的還錢能力令其清債,遠比將其劃為“敵人”而認虧需要技術含量。

比如,歐曼會對經營不善的中餐館提供戰略轉型計劃,並且墊錢資助其重新裝修和培訓,定位重組後使餐館從虧損變成盈利。對好賭輸掉餐館的老闆,歐曼會評估情況後,借款讓其重振旗鼓;或是直接收購或轉賣餐館折現幫其平債,並給原老闆提供在餐館繼續工作的機會。

歐曼公司並沒有因為借錢而虧損,相反,它想方設法給債務人創造還錢的可能,從而最終得到還款,並且一直是行業帶頭人和富豪家族。

這個案例的理念是:

“可能性,不僅是看到的,更是創造的!”

“不要只看到一堵牆,而是要走出一條路!”

“不要隨意給人扣上懶人或爛人的帽子,而是要制定杜絕懶人或爛人的規矩”

6、沒必要擔心孩子“鑽到錢眼裡”

孩子從小有意識地培養具備和掌握處理債務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是個單純“借錢還債”、“吃虧認清人品”的事兒,而是以後面對投資借貸的理性分析態度。

成人常常擔心孩子會“鑽到錢眼裡”耽誤學習或是影響同學關係,但老師說參與活動的孩子數學大多極好,又有領導力。因為以合作的方式借錢,和同學相處得很愉快。

不能帶錢去學校,其實已經損失很多社交的可能性了,今天你借我錢,我借你錢,你要還我錢,我沒有還你錢,就會開始發生許多互動和有形無形的交易,但是這些在校園裡面都不會發生。

結果一堆人就這樣很純潔地出了社會,才發現他的純潔根本就是天真到愚蠢的程度,特別容易被騙。為什麼?因為我們在最純真的時候被剝奪了漸進學習的機會。這不是一種保護,這是一種剝奪。

失去了這些練習的機會,也難怪我們的年輕人在國際上特別不懂怎麼與人溝通,特別不會基本的社交禮節與分寸。

因為學生的家長只要求禮貌,但是當你遇到衝突,只會禮貌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學校的老師只要求同學間不要發生糾紛...沒有發生糾紛,哪有機會去教育學生該怎麼處理那些困境?

逃避雖無恥但有用?要不要想想,只逃避而不溝通,事情會自己變好還是越來越糟?

我們曾受到的借錢觀念,是“自力更生,儘量不借錢”或是“借出去的錢別指望還,就當打水漂”。我們私下裡罵賴賬的人是“騙子、小人、賴皮”,然後說“就當賠錢認清一個人”…

其實,在這種情緒裡,我們什麼都沒有學到,也什麼都沒有處理。

在市場經濟的社會,人人都要具備商業感。遇到問題,不是用負面情緒和咒罵來設置障礙,阻礙解決的可能性,而是以公平透明、平等合作的態度,打開交流渠道,分析問題,想辦法處理。

我們得知道怎樣(向親友、銀行、借貸機構)借錢,更得了解如何還款。借錢或是還錢,與心胸無妨,與大方無關,無非是一種處理財務的能力和對此制定策略的解決方式!注意培養,就是真正的“財商”。

今日互動:你的孩子可以帶錢去學校嗎,您有類似的顧慮嗎?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