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品讀」知之爲知之

中國式管理曾仕強

品讀文化經典,傳播聖賢智慧!



知之為知之

子曰:“由①,誨②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主旨

孔子告誡子路不要強稱自己無所不知。

註釋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出生魯國邊境地區,小孔子九歲。

②“誨”即教導。

今譯

孔子對子路說:“仲由,我平日所說的道理,你都能知道嗎?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

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




引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夠像一般人那樣,廣泛地加以應用。孔子這兩句話,有其

特殊的前提條件,那就是指他所說的道理。因為孔子說道理的態度十分謹慎,所說的都是

正確的道理,才能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反過來說,對於道聽途說,未經明確判斷

的知識,不應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以免害人害己。

正知,才能夠向他人傳播。不是正知,應當視同不知。雖然已經知道,也要當做不知道,

不可以胡亂傳佈。

雖然是正知,但是對當時的情境並無效用,或者並不適宜的,也要暫時列為不知,以策安全。

就算自己知道,若是遇到不應該或者不必要知道的人,也要假裝不知道,不需要告訴他。

從這樣的主張推論起來,大眾傳播似乎更應該說妥當話,而不是單純地說實在話,以免造

成不必要的傷害,甚至於引起恐慌性的反應。

自我要求

(一)先把知識分成正知與非正知兩類,確信為正知的,可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沒有把握的,寧可裝作不知道。別人要傳佈,是他的事,我們管不著。我們自己謹慎,是

我們自己應有的態度。

(二)正知與非正知,實在很難講。我們要訂立自己的標準,想妥分辨的原則,然後逐步去嘗試和判斷,以期愈來愈明確。

(三)一般來說,讀聖賢書,只要不扭曲原本的意思,不胡亂添加自己的意見,應該是正知。我們的意思是,經過長時間的考慮,大概沒有什麼問題。

建議

不要胡亂更改成語,更不應該亂用成語,以免久而久之,大家搞不清楚成語的用意,反而造成嚴重的溝通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