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解密《延禧攻略》中的服飾道具

近期,歷史清宮題材網劇《延禧攻略》在各種懸疑、偶像、奇幻劇的激烈競逐中殺出重圍,迅速躥紅微信朋友圈,並引發網友對劇情、人物造型等方面的熱議。小編注意到,該劇人物造型中出現的刺繡工藝品、緙絲團扇等道具吸引了不少關注,而劇中配合情節發展所展示出的崑曲、打樹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在呈現出一個素雅精緻的歷史圖景的同時,讓觀眾充分領略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近幾年來,在《甄嬛傳》《琅琊榜》等古裝精品劇等引領下,創作方對細節的要求日益嚴苛,尤其是在服裝、道具方面,而這也恰是《延禧攻略》最為用心和考究的地方之一。引發眾多網友熱議的當屬劇中人物的造型,小到“一耳三鉗”“小兩把頭”髮型、清宮畫裡的柳葉眉、絳唇妝,大到服裝設計、場景道具的陳設等,劇組在最大限度還原歷史風貌方面下足了功夫。

據瞭解,為了能還原乾隆年間的民俗風貌和吃穿用度,該劇不僅參考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主創人員還帶領團隊探訪了江浙一帶從事傳統手工藝的民間藝人,並參觀考察了諸多博物館。一系列傳統文化元素的呈現,在滿足劇情需要的同時,也極大滿足了觀眾對於歷史文化習俗的好奇。

如劇中滿族女性角色遵循清朝宮內規矩,每隻耳朵上打了三個耳洞,古稱“一耳三鉗”,同時,從耳飾的佩戴上就能分辨出人物的地位階級。劇中女性角色多梳著清宮裡的傳統髮髻——“小兩把頭”髮型。后妃們穿朝服時佩戴在朝袍披領之上形似項圈的飾品,則有著“領約”的專稱。此外,還有佩戴在胸口右側位置,用來壓住輕薄的衣衫,並同時帶有裝飾作用的“壓襟”……

不僅如此,非遺元素也被吸納進大量鏡頭裡,令平時對一些傳統手工技藝並不瞭解的觀眾開始發現它們的魅力。在知乎、豆瓣等網站,有熱心網友對劇中出現的非遺進行了盤點,以向更多的觀眾普及非遺知識。舉例來說,劇中秦嵐扮演的富察皇后頭上所佩戴的絨花,在一些“外行”網友看來極其普通,戲稱為“多肉”。經過熱心網友的知識普及後方才瞭解到,絨花是南京具有代表性的、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唐代被列為皇室貢品,因其特殊的手法直到現在都無法用機器生產,只能手工製作。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又如劇中的服裝和扇子都用到了緙絲工藝。據悉,緙絲擁有20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漢朝時期的河北定州,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美譽,是中國古代皇家御用織物的典範。2006年,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外,劇中角色身穿的服裝是由香雲紗製成的。香雲紗俗稱莨綢、雲紗,是一種用廣東特色植物薯莨的汁水對桑蠶絲織物塗層,再用珠三角地區特有的含礦河涌塘泥覆蓋,後經日曬加工而成的一種造價昂貴的紗綢製品。2008年,香雲紗染整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再如,通過女主角魏瓔珞初入宮,在繡坊歷經宮女入宮考核、助友人完成繡品、為皇后繡制鳳袍等一系列的故事,劇集用大篇幅、多細節展示了刺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推繡、打籽繡、盤金繡、盤繩繡、珠繡、圈金等多種刺繡工藝包含其中。

令觀眾印象尤為深刻的是“打樹花”場景,“一勺鐵水傾倒在城牆之上,瞬間千萬朵花火綻放迸濺”,這種流傳於民間的傳統煙火,是河北省張家口蔚縣暖泉鎮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至今已有500餘年歷史,是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劇中,“打樹花”通過高貴妃為取悅太后而精心準備節目的橋段進行呈現,令很多年輕觀眾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絢爛盛景感到驚訝。

本來這樣一部古裝劇從類型上看並無新意,然而因其在服裝、道具上的考究以及其對於傳統文化的展示,引發了主流觀劇群體的興趣,在展現非遺元素的同時也承擔了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和責任。一位知乎上的網友表示:“在電視劇中植入傳統文化是件大好事,這為普通民眾提供了一個認識、發現並對它們產生興趣的機會。”

不得不說,近兩年,非遺的傳播、傳承正在不斷與現代傳播方式相結合,通過嫁接電視劇、綜藝、文創產品,逐漸煥發出新的活力。尤其隨著影視工業的進步,服裝、化妝、道具越來越講究,諸如南京絨花這樣帶有非遺元素的道具已是影視劇組的“座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