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畫電影史第十二期:這家雜誌社有點厲害

第十三話 | 法國新浪潮(上)

在這期開始之前

先說兩點相關的小內容

從前

法國一個很有名的人叫做

安德烈·巴贊

(1918~1958)

他一輩子沒有拍過電影

卻被很多電影人視為精神導師、電影大拿

「電影真實理論」「長鏡頭理論」

啟發了好幾代導演的創作

20世紀50年代的法國

充斥著一種叫做「優質電影」的影片

這些電影得益於法國優秀的文化傳統

取材於一流的文學名著

加上精湛的古典創作風格

精緻華麗

代表了典型的法國電影傳統

可惜過於溫文爾雅、自恃清高

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法國電影亟待改變

1955年

巴贊和朋友建立了一家電影雜誌社

名叫《電影手冊》

一批年輕有為的電影人聚集在這裡

發表自己的電影見解

他們認為當時法國的優質電影和美國大片

過於虛假、套路、平庸

每天在雜誌上一通批判抨擊

他們提倡在電影創作中展現導演的個人風格

立捧「作者論」C位出道

1958年巴贊去世

雜誌社的幾位年輕人從影評人轉為創作者

拍攝自己的影片

新浪潮電影開始了

這群雜誌社出身的導演

「左岸派」並立

被稱為「電影手冊派」

一般來說

影史總將新浪潮看做一種電影流派

實際上這是一種不準確的定義

這些血氣方剛的年輕人

雖然有共同的

思想和理論

卻並未要求組織某種學派或集團

他們拒絕發表任何共同綱領性質的宣言

強調個人風格

聲稱他們的影片都是個人思想的產物

與其說他們是一個流派

不如說是一種獨特鮮明的電影現象

法國新浪潮

真正存在的時間很短,只有5個年頭

1958年

夏布洛爾拍攝了電影[漂亮的塞爾日]

標誌著新浪潮電影運動的開始

他的電影不畏主流

水準起伏很大,常被譏諷過度商業化

但他卻維持風格不動搖

尤其擅長懸念片

希區柯克推崇備至

1959年

新浪潮開始爆發出不同的實力

兩部作品在戛納電影節獲獎

一部是特呂弗[四百擊]

另一部是戈達爾[筋疲力盡]

直到今天

它們仍是新浪潮最重要的兩部作品

這標誌著法國新興導演

開始得到世界的認可

作為「五虎將」裡唯一尚在人世的導演

戈達爾可以說是一個傳奇

離經叛道、與傳統勢不兩立

他的作品永遠保持一個原則:

花樣翻新、令人瞠目結舌

完全不在意觀眾是不是看得懂

只是單純的借電影表達自己的思考

片段化敘事、跳接、晦澀不明

很是任性

同樣是新浪潮重要代表人物

特呂弗和戈達爾處於兩個極端

他的電影極考慮觀眾的接受度

敘事流暢、勇於坦誠自我

以自己的經歷為基礎創作了一系列傳記影片

1959年的[四百擊]

以小男孩安託萬為主人公

講述著自己從童年到青年的的情感經歷

處處滲透著導演對人生的理解

在他的電影中

愛情是永恆的主題

既有法國的浪漫情調又有好萊塢的故事情節

藝術性和商業性結合的恰到好處

雖有人吐槽,卻難以超越

1960年

是新浪潮的高峰年

也是最有成就的一年

一大批新人湧入影壇

出現了43部參差不齊的處女作

也包括大器晚成的導演侯麥

雖然49歲才嶄露頭角

卻以始終如一的簡約和散淡風格

開始了漫長的電影之旅

雋永的影像風格

兼具文學氣息與人生哲理的對白

構成他電影獨有的魅力

1959年到1961年

是法國新浪潮的黃金時代

三年間共有67位導演拍出了100部影片

這在法國曆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

1961年

這種洶湧的潮流勢頭減緩

新浪潮開始走下坡路

雅克·裡維特的電影[巴黎屬於我們]

成為這場運動最後的傑作

到了1962年

新浪潮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幾位代表人物幾乎都沒什麼重要的作品問世

轟轟烈烈的電影運動

逐漸平息下來

五虎將的創作雖沒有停下

卻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創作道路

當然

這就是下期的故事啦

~

就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