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者爲前,負者爲後——臨財,不見利忘義,子孫蒙蔭的故事

子孫蒙蔭

楊少師榮,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久雨溪漲,橫流沖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人嗤其愚。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biǎn)之,即今白兔墳也。後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少師楊榮是福建建寧人,祖先世世代代以擺渡為生。一次下了很長時間的雨,小溪漲水從而發生水災,沖毀了百姓的房子,被淹死的人被水衝下來,其他的人都劃了船去搶撈財物,只有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在救人,對財物一無所取,同鄉的人都嘲笑他們的愚笨。等到楊榮的父親出生後,家裡就逐漸富裕。有一位神仙變化成道人,對他說:“你的祖父積累了陰功,所以子孫後代應當有官高名顯的人,所以應該把你的祖父葬在某地。”於是便依從道人的指示下葬,就是今天所說的白兔墳。後來楊榮出生,二十歲的時候就考上了科舉,最後位列三公的高位,他的曾祖、祖父及父親也都被追封了官爵。並且他的子孫後代也都顯貴興盛,直到今天仍有很多有才能、德行的人。

少師楊榮,是建寧人,世代以從事擺渡來維持日常生計。一次連日大雨致使河水暴漲,沖毀民房,淹死的人順流漂下。在面臨水災之時,其他船隻都去打撈財貨,見利忘義,只有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忙著搭救落水的人,絲毫沒有撈取漂流的貨物。在這種生命危急的時刻,一個人的思想品格高尚與否立見分曉。同時,也顯現了他們對於他人生命的珍視。春秋時鄭國商人弦高在販牛的路上,遇到正要進犯鄭國的秦兵,而鄭國對此還一無所知。為了保衛國家,弦高就用自己的十二頭牛來犒勞秦軍,並說是他的國君派他來慰問秦軍的,以麻痺秦軍的鬥志,並迅速將秦軍侵犯的情報報告給鄭國國君。鄭國馬上厲兵秣馬,積極備戰。秦軍得知鄭國有了準備,才順便滅滑國而還。回師途中,又被晉國藉機打敗。弦高作為一個商人,捨棄了自己的貨物,從而使自己國家的人民免於殺戮。

再如,馬棚失火,孔子最關心的是傷人與否。“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鄉黨》)。孔子重視他人生命的人道主義精神彰顯無遺。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的高尚行為卻遭到了同鄉人的嘲笑。等到楊榮的父親出生時,楊家的家境已開始漸漸寬裕。有位神人化作一個道長,對楊榮的父親說:“你的祖父積有陰功,子孫應當顯赫尊貴,適宜葬在某某地方。”這種論說深合早期道教的承負說思想。早期道教認為,人的善惡行為,會在後世子孫身上得到報應。《太平經》說:“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後為負也。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

同理,若先人行善積德,則後人就會報應受福。楊榮的祖輩有善行,積有陰功,所以子孫按理應有福報。楊榮的父親於是就按照道長所指定的地點,埋葬了他的祖父、父親,也就是今天的白兔墳。這裡又涉及古人的“風水”概念。“風水”,是指宅地或墓地的地脈、風向、水流的統稱。堪輿家認為,風水的好壞,關乎人的吉凶禍福。也可說是古代“天人合一”境界的具體化。楊家後來生有楊榮,弱冠之年就考取進士,官位一直做到位列三公,他的曾祖、祖父、父親也都追封了官爵,並且他的子孫後代也都顯貴興盛,直到今天仍有很多有才能、德行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