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排第9,而這位華裔數學家是人類歷史上最聰明的人!

一、我是標題黨,我選擇讓內容對得起標題

我的“培養數學興趣”之華裔數學家系列,已經推出2篇:

兩篇文章靠標題吸引眼球,典型的標題黨。沒有辦法,評論裡有朋友說“硬核介紹文看的人確實少”,意思是說,大家都喜歡看軟文。我也是感覺“硬核”比拼不過“軟文”,所以試圖用標題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過來。

標題黨熱詞大全

好在,文章的主人公們真的有料,真的是我華人精英的代表。因此,實際上我的文章並沒有任何誇大其詞,內容對得起這驚人的標題。

看到評論裡有熱心家長擔憂娛樂明星、小鮮肉更具流量,並將“中華民族強盛”與“大家關注科技精英”聯繫起來,我很欣慰,併為身邊有如此的有識之士鼓掌。形成這樣一個正能量的圈子,聚集一群熱心教育的人,關注國家命運的人,也算功德。

於是,我選擇繼續做標題黨。但,繼續讓文章的內容,對得起那個大大的標題。

繼續做有料的標題黨

各位看官,“培養數學興趣”之華裔數學家系列的第三篇,標題依然有夠耀眼。

二、人類史上最聰明的人

所謂“人類史上最聰明的人”、“當今全球智商最高的人”、“世界排名第一的天才”這個說法,已經叫響了好幾年。不僅江湖傳說,一線大牌媒體也曾經編髮類似文章。百度一下類似關鍵詞,命中幾百篇夠你看一陣子的。所以,“人類史上最聰明的人”這個名號並不是我在吹泡泡。

“人類史上最聰明的人”不是我的臆造

1、智商的由來

為人類歷史所有的聰明人排個名次,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是啊,怎麼排呢?

100多年前,法國心理學家比奈和他的學生們編制了世界上第一套智力量表,量化考核人的聰明程度。後來,特曼教授把這套量表介紹到美國,用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之比作為評定兒童智力水平的指數,即“智商”(英文縮寫IQ),人們稱這種智商為比率智商。

智商數值與年齡有關

2、門薩智商測試已經成為評價人才的重要參考指標

實際上,我們通常說的“智商”,是指“門薩智商測試”。門薩是世界頂級智商俱樂部的名稱,於1946年成立於英國牛津,是世界上最大的、最為成功的智商俱樂部,擁有10萬以上的會員,遍佈世界100個國家。每一百個通過門薩考試的人中,有兩個最拔尖者將會被吸納為正式會員。

門薩中國官網截圖

因其權威性,門薩考試的題庫,被世界眾多政府機構和跨國公司列為甄選人才的重要參考標準。

3、陶哲軒

本期故事的主人公,按照網文的說法,憑藉230的智商,獲得全球排名第一的桂冠。

全球最聰明,智商230的陶哲軒

注:前面介紹過,智商的評價其實有不同的指標體系,所以,網上還有一種說法,烏克蘭籍的猶太人威廉·詹姆斯·席德斯(1944年去世)以接近300個智商,排名世界第一。這些排名並沒有說明數字是哪種智商評測方法計算出來的,因此,只能看看。

三、挑戰神話的陶哲軒

1、神童陶哲軒

我們援引“百度百科”的權威資料,客觀地看看陶哲軒是怎麼秒殺我等凡夫俗子的。

3歲半進入幼兒園,在母親的指導下,在幼兒園畢業前,學會所有小學數學課程。

5歲入學,直接從二年級開始,數學免修的。

7歲開始自學“微積分”,在校長的協調下,去旁邊初中聽數學課。

總去旁邊學校聽課的神童

8歲升入初中,去旁邊的高中聽數學課。這時候,陶哲軒已經在本地小有名氣,典型的“人家的孩子”。

12歲獲奧數國際競賽金牌。(注:在中國,你無須獲得金牌,只要進了奧數國家集訓隊,北大、清華就對你敞開大門啦,免試入學!)

你再牛,在他面前也變成渣!

14歲正式進入的弗林德斯大學(已經在這裡蹭課2年了),16歲獲得該校榮譽理科學位,17歲獲得碩士學位。

17歲,陶哲軒計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拜師沃爾夫獎獲得者埃利亞斯·施泰因(Elias Stein),21歲獲得博士學位。

2、數學天才陶哲軒

24歲被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正教授,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

陶哲軒讀研期間,就開始挑戰人類數學高峰,不斷摘取國際數學大獎。拿獎拿到手抽筋的節奏:

Salem Prize(2000)、博謝紀念獎(2002)、Clay Research Award(2003)、Australian Mathematical Society Medal(2005)、Ostrowski Prize(2005)、SASTRA拉馬努金獎(2006)、Levi L.Conant Prize(2005)、菲爾茲獎(2006)、麥克阿瑟獎(2007)、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2007)、Alan T. Waterman Award(2008)、Onsager Medal(2008)、King Faisal International Prize(2010)、Nemmers Prize in Mathematics(2010)、Polya Prize(2010)、克拉福德獎(2012)、Joseph I. Lieberman Award(2013)

陶哲軒從西班牙國王手中接過菲爾茲

其中,最有分量的是數學界諾貝兒之稱的“菲爾茲”獎,那年陶哲軒31歲。陶哲軒成為繼丘成桐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

3、圈子的認可

陶哲軒是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解析數論等重要數學研究領域裡的重要數學家,被譽為“數學界莫扎特”。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約翰·佳內特說,“他極賦天分,現在也許是世界上最好的數學家了。他可以將極其複雜的數學問題化解成非常簡單的東西。”

物理科學院院長、數學系教授託尼·陳稱讚:“這樣的天才百年難得一遇,他解決了數學領域中困擾別人多時的諸多問題;他對研究領域的跨越,好比一名優秀的心臟專家,同時在腦外科方面又卓有建樹,而更令人讚歎的是,他是那樣的年輕。”

陶哲軒任教授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家費弗曼說,“每一代人中只會出現幾個天才,陶哲軒就是其中之一。”

4、古希臘數學難題2300年後被解開

素數研究是陶哲軒最負盛名的成就之一。公元前300年,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提出、並證明了素數有無窮多個。歐幾里得認為“孿生素數”也是無窮的,不過他沒能證明自己的猜想。這個猜想困擾了人類2000多年,直到2004年,陶哲軒與格林(劍橋大學)合作解決了一個與“孿生素數猜想”有關的問題——他們成功證明,存在任意長的素數等差數列。這也是陶哲軒獲得“數學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的主要原因之一。

陶哲軒與格林解決了孿生素數問題

注:“素數”:一個整數,只能被自己和1整除;“孿生素數”是大小相差2的兩個素數,例如3和5,11和13。

5、軍用圖像壓縮感知技術

陶哲軒是“圖像壓縮感知”的開創者之一,這裡是他的另一個炫技領域。通俗地講,“壓縮感知”就是用殘片還原原始圖像的技術。陶哲軒發表一系列關鍵性論文,將這一技術從理論變成現實。此後,相關領域的研究大多是引用陶哲軒的論文。

圖像壓縮感知技術

美國軍方把這項技術用於偵察:在戰場上散佈一些簡易的廉價相機,分別記錄零散的數據,通過網絡把數據傳回後方,利用“圖像壓縮感知”算法,得出一幅完整的圖像。萊斯大學的工程師已經開發出基於這一技術的戰場偵查原型相機。

圖像壓縮感知的戰場相機

注:此圖為示意圖,並非真實的戰場偵查原型相機。

想象一下,夜幕中敵人的隱形轟炸機悄悄地飛來,沒有扔下炸彈,而是漫山遍野佈下無孔不在的小照相機,你根本清理不過來。隱蔽的炮陣地旁邊,很可能恰好有一、兩個戰場偵查照相機。他們傳回的信息,結合壓縮感知算法,將炮陣地的位置計算的清清楚楚......

三、神童背後的故事

一言概之:陶哲軒逆天地存在於“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數論”,”組合數學”,”信號處理”等方面,為人類突破知識極限做出了巨大貢獻。

按照小編的慣例,我們要分析下人家的娃兒是怎樣養的!

1、家庭背景

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陶象國,出生於上海,香港大學畢業,兒科醫生。母親梁蕙蘭,出生於廣東,香港大學物理和數學專業,曾做過中學數學教師。1972年,夫妻二人從香港移民到了澳大利亞。1975年,陶哲軒誕生,澳大利亞國籍(因此成為2007年澳洲風雲人物候選人,澳洲兩家博物館永久陳列他的照片)。

2、兩歲時被發現有數學天賦

陶哲軒兩歲時,父母就發現了他有數學天賦,對數字敏感,對數學問題有濃厚的興趣。於是,他3歲半時被送進一所私立小學。意外的是,儘管智力明顯超常,陶哲軒卻不懂得如何與比自己大兩歲的孩子相處。幾星期後,父母明智地將小哲軒送回了幼兒園。

在幼兒園的一年半時間裡,由母親指導,他自學了幾乎全部的小學數學課程。其間,父母開始閱讀天才教育的書籍,並且加入了南澳大利亞天才兒童協會,他們決心把這個有天分的孩子培養成才。

神童教育專家史丹利給出了專業建議

9歲時,父母帶他去美國轉了三個禮拜,尋求頂尖數學家與教育學家的建議。他們在馬里蘭見到了心理學家朱利安·史丹利(因建立了一個神童教育中心而聞名)。史丹利為陶哲軒做了一系列測試,陶哲軒的測試成績爆表,是神童教育家所見過的最具數學天賦的學生。史丹利給出了專業的建議:放慢節奏,給予陶哲軒時間發展情感與社會技能。

點評:

家裡有“仲永”時,家長要及時充電,讓自己成為天才兒童合格的父母、導師。陶哲軒的父母做了兩個關鍵動作,一是閱讀有關天才教育的書籍,二是參加了“南澳大利亞天才兒童協會”。藉助專業的指引,保證“仲永”不會被錯誤的教育方式耽誤。這也是我不斷編輯類似文章的目的之一。

3、並不是沒有缺點的神話傳說!

陶哲軒小時候常常心不在焉,至今依舊。這位神童小朋友經常丟書,甚至把書包也丟掉;他也曾把衣服前後裡外穿反,又或者是穿著“鴛鴦襪”跑去學校。

想想你家小朋友,有沒有類似的丟三落四?這時候,家長一定不要一棒子打死,狠命地批評“你怎麼這麼笨,襪子還能穿反。豬都比你聰明!”。

丟三落四的你也許是數學天才呢

原本一個聰明的孩子,被你用各種形容詞挖苦一通,慢慢地,孩子會接受這“殘酷的現實”,真的以為自己是“笨蛋”、“蠢驢”、“腦子進了水”,自動把自己歸類到傻孩子一類,開始封閉大腦的潛力,對未知世界不再有興趣,不再嘗試挑戰和創新。

於是,有一天你會說:“鬱悶的是,我兒子的確比較笨;幸運的是,我早就看出來了。”其實,你不知道,你家孩子是被你罵笨的。

重要的話說三遍:不要因為孩子“丟三落四”就把他批評的懷疑人生。不要因為孩子“丟三落四”就把他批評的懷疑人生。不要因為孩子“丟三落四”就把他批評的懷疑人生。

最後,關注孩子的教育,關注百家號“家有仲永”,讓我們一起努力,把孩子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