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人稱「小北京」的小城,這是陝西最美的故事之城!

這是我們每個人的家園

韓城,可能是陝西唯一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小城。英國皇家建築學會查理教授說道:“東方建築文化在中國,中國民居建築文化在韓城”。

童謠唱道:“隍廟巷,崇義巷,七十二巷古風顯;塔為頭,橋為尾,一條龍街文化深;北龍門,南司馬,中間待著小北京。”

描繪韓城的鄉黨衛東青,曾這樣說:“我的家在龍門的橋南村,有老神樹、有大水窯……那裡曾是個美麗的村子,可現在被汙染的無法居住;所以,不久我們的村子就要搬遷了。每個人都有保存一些舊照片,我想保存這些照片是因為要保留一些記憶和故事。

每次回韓城,古城因為一些商業行為每次都會發生變化,而我想做的就是將它現在的樣子畫下來,等我老去了,我有一個完整的回憶,那巷子裡有我曾學畫的足跡,那毓秀橋邊曾有我少年時的身影……”

為何韓城被稱為“小北京”?

三千年的歷史古城邑

“我曾到過歐、亞、美、非四大洲十多個國家,從來沒有見過佈局如此緊湊,做工如此精細、風貌如此古樸典雅,文化氣息如此濃厚歷史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代傳統居民村寨。”――日本建築學會農村計劃委員會委員長工學博士青木正夫

“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這是李白誦頌黃河龍門的詩歌。龍門是黃河的咽喉, 古道兩側刀劈斧削般的石崖就象兩扇石門,河水奔騰破"門"而出,黃濤滾滾。傳說這裡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故又稱“禹門”。“鯉魚躍龍門”的典,也來源與此。

韓城老城,被稱為“小北京”。因為在明清之際,特別是清乾隆年間,韓城在京城做官的人太多,故而出現了“朝半陝、陝半韓”之說。乾隆針對韓城獨特的風情,下旨三道:一、韓城百姓結婚可用龍袍鳳冠;二、民宅可仿北京貴族四合院修建;三、人死後可沿襲北京貴族之制。因此,韓城有了“小北京”這樣的美譽。

“朝半陝、陝半韓”解讀

明清之際,韓城科舉中試者達1396人之多。其中,進士119人;狀元一人,會員三人,解元十一人。明代韓城不過六萬人口,清代不過十餘萬人,但出了很多京官,五品以上的有一百三十多人。有學者稱韓城為“高官搖籃”,韓城人卻言:“本地士風醇茂,戶儘可封。”

韓城是一座無比偉大的城!《詩經》說”奕奕梁山,維禹甸之“,意思是:巍巍梁山多高峻,大禹曾經治理它。”溥彼韓城,燕師所完“:高大堅固的韓侯國城牆,是燕國軍隊幫助修築。韓侯年少勢單力薄,無法防止晉國侵擾;他的兄長周成王,便派輔臣召公(燕國始祖),率領人馬來到韓侯國,幫助修築了城牆。

陝西唯一具備“世界文化遺產”等級的小城

五街、七十二巷、七百棟古建築……

老城有七十二道巷,巷道縱橫交錯,如棋盤密佈,似星象羅列。取孔子弟子七十二賢,寓意賢人良士遍佈其中的意思。主街南北走向略有彎曲如同龍身橫臥,北頭高臺上的金塔便是龍頭,南頭毓秀橋便為龍尾,兩側的街巷就是龍爪了。

||普照寺-佛光普照今世人

普照寺的建築、雕塑、繪畫都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大佛殿居寺廟最高點,東鄰有土地廟,西鄰有關公廟。殿前東為伽藍廟,西為護法廟。普照寺距今已有七百餘年,六百多年前這裡應該是佛光普照吧!大殿內雖有五尊佛像,栩栩如生,只是終歸還是泥菩薩,雖受人香火,卻不一定佑你發財。

||隍廟巷-保安黎庶何所為

韓城有七十二道巷,個個充滿傳奇故事……但我單畫了這隍廟巷,為啥?因

為那些巷子要麼破敗,風雨飄搖;要麼拆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它們束手而立任人宰割,據說是要拆掉些“新房屋”,重建些“舊建築”。可憐那隍廟巷頭,保安黎庶的城隍爺該如何面對牌坊上那四個大字。

||學巷-少年請惜眼前時

巷東頭就是文廟,舊時稱學宮,那是韓城的最高學府。紅牆綠瓦,細窄長巷。青石條路下雨時泛著悠悠光陰,撐把油紙傘逢不見丁香一樣的女子,就可能碰見青衣長衫的舉人貢生。書聲琅琅,之乎者也。

少年郎請珍惜,雖與聖人為鄰,可他也保不住這學堂日暮何處呀。

||文廟-五子登科入雲霄

廟不一定都供菩薩,文廟就供的是孔夫子。韓城的文人曾站在這個民族的潮頭浪尖。只是這顆渭北平原上的黑珍珠啊,有那麼一段時間扎進了錢眼,誤了多少風月,誤了多少本應識文斷字的少年。好在文廟還留給了後人,好在那五子登科柏直插雲霄。

||金塔-誰在高處看風塵

因為它,韓城古城又被稱為金城。高俊突兀,上摩天際,不敢高語,恐驚天人。據說金塔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或許正是因兵家必爭,所以塔中沒有一彌半僧。晨鐘暮鼓,誰在塔下敲鐘,誰在塔內秉燭,誰在這高處看歷史風塵滾滾,誰在這金塔之頂看這古城變遷斑駁。

||毓秀橋-二兩銀子售故鄉

當年劉蔭樞建好此橋,怕他的後人借橋訛詐,因而二兩銀子賣給了故鄉。這座橋啊,風雨斑駁;這座橋啊,讓我們和故人對話。這座橋啊,傳承著什麼?傳承著什麼?你們知道嗎?這座橋啊,日夜看著我們,看著我們,如何爾虞我詐。

||城隍廟-舉念奸邪香無益

城隍爺是誰?城隍爺就是陰間的縣太爺,減惡除兇,護國保邦,旱時降雨,澇時放晴。韓城的城隍廟是一組恢弘壯觀的古建築群體,佈局合理,坐落有致,琉璃覆蓋,光彩奪目。正門原有對聯:

舉念奸邪,任爾燒香無益。居心正直,不拜XX何妨。現在不知何處。

韓城那些盛名天下的知名景點

你聽說或未聽說……

||黨家村-一村盡顯中華文

古韓城太史公一人寫盡半部中華史,遺風浸潤,文脈久遠。雖黨家村是黨氏先祖外遷至此興建,但因六百多年來受韓城文風薰染,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之鄉。

韓城在乾隆年間被稱為“小北京”,而黨家村則被稱為“小韓城”, 可見當年村子的繁盛。尤其是家家戶戶古老四合院中矗立幾百年的“壁刻家訓”,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村子距今已有近七百年曆史。村中保存了一百二十多座四合院,還有十一座祠堂,被稱為“東方人類古代傳統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司馬遷祠墓-山高水長人仰止

司馬遷到底長鬍子沒。問滴就是一句廢話。他沒長鬍子怎麼啦?你長著鬍子又怎樣?你來寫個無韻離騷試試。每年這裡都搞風追司馬,就是請幾個名人,弄個高大上地活動,做做樣子。做樣子給誰看?不知道。

肩上扛著風,腳下踩著土,追追追,我追過世界,追過天與地……追上了幹啥,不知道,看他長鬍子沒?少梁之南,芝川之西,太史公啊,身著紅袍,手扶玉帶,長鬚飄拂,兩眉入髯,雙目炯炯,昂首北顧,剛毅不屈,超凡脫俗。高山仰止,河山之陽。故人在此,無需再追。巍山蒼蒼,河水泱泱,殷公休風,山高水長。

||龍門-蒼天在上黃河流

龍門這名字聽著就牛逼。似乎從此門走出的個個會飛龍在天。似乎走回此門的都是亢龍有悔。龍門形勢險要,秦晉交通要衝,世民他爸曾率兵師此,西圖關中;金將婁室自此履冰而過;大順自成渡河破汾……

鯉魚躍過的門呀,如今也只是拉煤車風煙往來的通道。蒼天在上,黃河東流;金龍何在,護我靈秀。於今飽食安居者,可忘平成萬世功?

到了韓城就嚐嚐這文風的味道

吃貨們的最愛

||羊肉餄餎

羊肉餄餎是韓城的代表食物,幾乎所有韓城人招待客人,都會用一碗羊肉餄餎。可以涼吃,也可以加一碗熱湯。再配上個韓城特有的重油燒餅,聊咋咧。故韓城俗話說:"蕎麵涼冶沿,離不開三樣好調和,油潑辣子、蒜、芥茉。"

||羊肉泡

韓城的羊肉泡流傳了幾百上千年,傳統的做法沒有一絲一毫的改變。把握住那麼幾個要點:現殺現煮現賣,過程越短越鮮。肉爛自香,火侯很重要,一鍋煮一隻羊,兩隻必是同齡的。調料只一樣,韓城羊肉搭韓城大紅袍花椒,鮮、香絕配。

||羊肉糊卜

羊肉糊卜是韓城一大特色飲食,操作工序實在麻煩。上等的農家自磨面和的不軟不硬,手擀成圓形的面片後,再切成鼠標墊那麼大小,放到油光的鐵烙餅鍋上。緩緩的火候,烙到六七分熟的時候取下來,象切面條一樣,切成韭葉那麼寬,糊卜的手工製作就算完成了。

||芝麻燒餅

芝麻燒餅層層多,色澤黃,酥脆可口。餅呈圓形,用料是白麵、食油、芝麻、調料。做法精細,先將和好的白麵拉成扁狀長條,再墊入食油和調料,然後卷好壓圓,在圓心壓上芝麻,成形後放入特置的鐵鏊上油烙,然後置於鏊下的焦炭火旁烘烤即成。

||餛飩

韓城餛燉是臊子餛燉,一定要有好湯,稱為開湯。將燒好的臊子湯澆在餛燉上,吃一口餛燉喝一口湯,那滋味,絕了!在韓城人的眼裡,餛飩是招待尊貴的客人的。娶媳婦,嫁閨女,過壽,滿月,丈母孃招待新女婿都是吃餛飩的。 尤其過年, 家家戶戶都要吃餛飩。

一入韓城見千年 | Strategy

自駕:西安→繞城高速→灞橋/閻良/高陵→西禹高速→韓城收費站→喬南西路→龍門大街北段→韓城

班車:紡織城、城南、西安汽車站均有班車到達;

火車:西安火車站全天有到韓城火車站車次。

在陝西,有多少年的歷史,就有多少個數不清的故事。尤其是韓城,這座黃河畔無以倫比的古城,它的故事有多少人在聽?

一入千年韓城裡,街巷樓塔廟無言。《溥彼韓城》古城手繪地圖的作者,雷建強、衛東青兩位作者都是韓城人,自然對故鄉有著深厚的情感。雷建強不僅出品了《溥彼韓城》,還出品了大型話劇《司馬遷》;知名畫家、作家衛東青則表示:“每每回到韓城,自己都近鄉情怯”。面對前人的創造,我們後人惟有敬意,才能靜心憑氣的發現它們的美、它們的故事和它們的曾經。

特約=衛東青 忒色西安品牌持有人

百萬閱讀「西安城記」為城而寫

我們用腳丈量這片土地

專題❶:城脈

專題❷:秦嶺

專題: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