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扶貧,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開啓「訂單式扶貧」終極模式

點擊右上角的紅字,關注【逸苑香】,瞭解更多熱點三農資訊和農村動態!

在農村,“自媒體”一詞對農民來說,新鮮而又陌生。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農民也跟隨著潮流,進入了“手機控”時代,可是農民根本不知道他們每天看到的內容,出自何人之手。

由於生活碎片化的原因,短而精的內容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追捧。出於好奇的心理,有很多農村的年輕人,也懵懵懂懂就走進了“自媒體”行業,其實他們並不知道,只是覺得好玩,覺得這只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國家啟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各級有關部門也嘗試了不同的扶貧措施,發放低保、救濟糧、救濟款、扶貧資金……但最終得到的結論還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後來,為了激發老百姓的內生動力,逐步採用“先建後補、以獎代補”的方式,扶貧成效較為顯著,也出現了貧困戶唸叨“政策只會錦上添花”的消極言論。

如何讓貧困戶摘掉這個並不光榮的帽子,各級各部門可謂是絞盡腦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招商引資、對口幫扶、千企幫千村、電商扶貧……這些舉措,有關部門光是配套資金方面,造成了收不抵支、浪費人力物力的尷尬局面。國家在不斷的嘗試的過程中,發現了激發老百姓的內生動力,在扶貧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農村流傳這樣一句話,“到懶不懶,國家不管;要懶懶到住,國家好照顧”,說明了勤勞會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而懶惰只會讓人越來越窮,基本生存都得依靠他人。在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為了讓農民儘快擺脫貧困的工作中,發現有少部分貧困戶依賴性比較強,他們不病不殘,把“低保”當“工資”,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因此,左鄰右舍相互對比,造成了很多人心裡不平衡。

眾所周知,農民自己種的蔬菜和糧食,儘管不好看,但品質沒得說,因為他們不懂所謂的“科學種植”,“轉基因、快速生長、催熟、染色”這些方法農民壓根就不知道,所以不用擔心農民種出來的東西,會有重金屬超標,農藥殘留這些問題。

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農民不知道在舉手投足間,就可以把自己的農產品呈現於千千萬萬網民的眼前,城市裡沒有土地,城市人不知道他們每天都在吃的東西品質如何,他們對這種不耐看的農產品充滿期待卻無可奈何,這是一種“你剛好要,我剛好有”的市場,滿足各自的需求的同時,也促進了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激發了貧困戶的內生動力!

對於“訂單式”的扶貧模式,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點擊右上角的紅字,關注【逸苑香】,瞭解更多熱點三農資訊和農村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