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徐克,何止於武俠

時隔五年,狄仁傑系列最新續集終於迴歸。

買票的觀眾,有些是為了堪稱奇觀的特效,有些是為了“中國福爾摩斯”的IP,也有人是衝著現實版“鎮魂兄弟”:林更新和趙又廷。

但殺姐覺得,最受影迷期待的,還是影片的導演——徐克。

在《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中,我們依然能看到宛若鬼神的奇人異事。

核彈級腦洞的巨獸飛龍。

以及各種亦莊亦諧的歷史人物。

已經參與過六十餘部電影的徐克,還是那個徐老怪。

許多人習慣從“武俠”的角度聊徐克,但用武俠來概括他未免太狹隘。

畢竟,剛接觸武俠的徐克,甚至不知道武術指導是什麼。

今天,殺姐就和大家聊聊徐克的另外幾個標籤。

邪典大師

其實徐克能被業界注意,靠的並不是傳統武俠片,而是頗為小眾的“混亂三部曲”。(分別是、、)

《蝶變》的敘事風格很像狄仁傑系列,並不重在懸念和推理,反而通過怪力亂神的事件,去構建一個異世。

雖說它是武俠,但其中鐵甲鋼衣的裝扮,以及主角不懂武功的設定,在當時簡直離經叛道。

到《地獄無門》,徐克變本加厲。

故事發生在一個吃人的村落,劇情也圍繞“吃人”二字展開。

片中的鏡頭誇張大膽、鮮血四溢,甚至出現了一個挖心的情節,邪勁十足。

作為三部曲的終章,《第一類型危險》迴歸到現實題材。

片中充滿了槍支和炸藥,戾氣沖天的青春,滿滿都是憤世的敵意。

早期的徐克,看不慣電影千篇一律的手段,更想借電影表達自己對社會的看法。

很顯然,這種邪典氣質,延續到了他的整個電影生涯。

在之後的作品中,我們都能找到各種自帶邪氣的設定。

潮流旗手

三部“邪片”雖說口碑不錯,但票房難堪的要命。

意識到引資的問題,徐克轉手就拍了一部喜劇《鬼馬智多星》。

誰料,影片不僅讓他捧回了金馬,還問鼎當年的票房冠軍。

憑藉喜劇名利雙收的徐克並不甘心,更害怕重複。

兩年後,他引入製作《星戰》特效的工業光魔,重金打造了超越時代的《蜀山》,開啟了武俠片的新時代。

1986年,聯手好友吳宇森的《英雄本色》,讓香港電影正式進入黃金時代。

可能想要彌補《蜀山》的票房失利,不久後的《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以及《黃飛鴻》系列,正式打開徐克的武俠宇宙。

他的電影摒棄了一招一式、運氣打坐的舊武俠,演員上下騰挪,剪輯速度飛快,最出名的應該就是黃飛鴻的佛山無影腳。

極高的產量,並沒影響到徐克電影的質量。

他反到憑藉自己超前的理念,引領了整個香港電影的潮流。

《新龍門客棧》

特效發燒友

徐克愛用特效,是香港電影圈出了名的。

兩版《蜀山》

動用了好萊塢一流的特效,《青蛇》《倩女幽魂》將古典、宗教和特效完美融合,《龍門飛甲》首創國內3D技術,《智取威虎山》攻破多項技術難關。

《龍門飛甲》

鑽研特效,是為滿足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但弊端也很明顯——

過於依賴特效,實則分散了團隊的注意力。

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人手的緊缺成了行業的常態,再加上主創意見的不統一。

從《七劍下天山》到《奇門遁甲》,徐大俠的口碑每況愈下。

是徐克老了?

當然沒有。

近期的《狄仁傑》和《西遊伏妖》,不說內容如何,至少特效亮眼。

雖然熱衷特效,但徐克也經常提醒自己。

特效很容易被模仿和複製,我們最需要的仍是內容。

畢竟有太多導演,不用特效也能講好故事。

鬼馬漫畫家

提及徐克的想象力,他的另一個身份不容忽視——漫畫師。

不同於北野武的詭奇,姜文的

寫意,徐克的分鏡手稿分分鐘秒殺專業畫師。

這是徐克的分鏡

這是姜文的分鏡(姜老師絕對是靈魂畫師)

有影迷甚至說,徐克做導演只是兼職,畫師才是職業。

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當年的動畫《小倩》,2D繪圖做3D效果,相比日漫毫不遜色。

接受採訪時徐克也表示,畫漫畫做動更易實現他的想法,以後借狄仁傑的IP做動畫,也不無可能。

徐老怪果然是個被電影耽誤的漫畫家。

從影幾十年來,徐克始終保持著高漲的創作熱情,導演、編劇、特效指導、美術指導、演員,樣樣他都肯做,還樣樣都能做精。

《最後的勝利》

就像他對有電影夢的人說的,如果下決心進入電影圈,其他人的工作熱情,會讓你出不來的。

大家都喜歡從武俠開始聊徐克,因為他的經歷本就像自己的武俠電影。

不必千軍萬馬、飛矢如蝗,不必竹枝論劍、游龍驚鳳。

在烏雲籠罩之前,會有一個俠客策馬奔出,一口刀劈出萬馬齊喑,帶著一種力挽狂瀾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