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之「雀替」丨 這麼美,你知道嗎?

雀替是中國古建築的特色構件之一。宋代稱“角替”,清代稱為“雀替”,又稱為“插角”或“託木”。指置於梁枋下與立柱相交的短木,減少梁與柱相接處的向下剪力;防止橫豎構材間的角度之傾斜。其製作材料由該建築所用的主要建材所決定,如木建築上用木雀替,石建築上用石雀替。



唐代建築上不用雀替,宋、遼、金、元的一些高級建築上也有不用雀替的實例。南北朝、宋代早中期和遼代的雀替質樸無華。宋、遼的一些雀替有上下二木構成。宋末和金代的雀替在其下部出現了蟬肚造型,元代的蟬肚造型最繁複,從明至清的蟬肚造型逐漸變簡潔,但在底部另加一斗一拱。從明朝開始,雀替的前端部出現了鷹嘴突樣式,鷹嘴突的造型在清代最顯著。明、清的雀替不僅彩飾,還浮雕卷草和龍等圖案。


雀替有七類

大雀替

用大塊整木製成,上部寬,逐步向下收分後,在底部還加一個大斗,然後再整體地放置於柱頭上。

雀替

屬於在古建築上最多見的一個雀替種類,體積明顯小於大雀替,其位置在柱與梁枋交接處的下部,其造型不似大雀替在二度空間上多向發展,而向左或右及下發展。

小雀替

此類雀替主要用於室內,因體積小,本身造型沒有太多時代性變化。


通雀替

此類雀替的外形與雀替相比沒有大的不同,主要區別在於結構:柱子兩側的雀替是分別而插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則是柱子兩側的雀替為一個整體,它是穿過柱身而成立的。


騎馬雀替

當二柱距較勁,並在樑柱交接處還要用雀替,此時兩個雀替因距離過近而產生相碰連接的現象,騎馬雀替就此形成。但其裝飾意義遠大於實用意義。


龍門雀替

此類雀替專用於牌樓上,為使美觀,故造型格外華麗。相較於其他雀替,龍門雀替多雲墩、梓框、三福雲等結構性造型樣式。


花牙子

又稱掛落,純粹起裝飾作用。雖毫無力學上的使用價值,但變化萬千,所以常被用於園林建築的梁枋下,以增加園林建築的觀賞性。




雀替



安徽績溪三雕博物館館藏


蘇州民居簷下“獅子繡球”


蘇州獅子林正氣亭戲臺“獅子繡球”


浙江胡雪巖故居百獅廳鎏金“太獅少獅”


全晉會館戲臺“太獅少獅”


安徽涇縣花戲樓臺簷雕樑


安徽黃山潛口清園垂花門樓


安徽績溪紫雲山莊轉通樓側廳簷下“八仙”


杭州胡雪巖故居芝園走廊


杭州胡雪巖故居芝園廊簷


賀州朝東鎮戲臺


東陽盧宅


寧波秦氏支祠正殿額枋《三國演義》之“關羽護嫂”


浙江蘭溪諸葛長樂村丞相祠堂“封神榜”故事人物


浙江金華太平天國侍王府議事廳


雲南會澤江西會館


蘇州民居簷下撐拱


四川成都青羊宮大門


浙江永康徐震二公祠享殿


房簷之下,頭頂之上

有情有景,妙趣橫生

群雀重疊,替宇巍峨



物慾橫流的社會,

有多少寧靜的美能在這個喧囂激進的環境中保留?



雀替,在漫漫歲月裡,雀替從最初的建築功能轉變為結構與美學相結合的產物,成為了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麗建築構件。



工匠們將動、植物、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民間故事、小說戲曲的寓意形象賦予雀替,以圓雕、浮雕、透雕的形式演繹於房梁之上,或寫實,或寫意,或精緻細膩,或粗獷豪放,姿態萬千。

古時匠人對美的“匠心”,

留給了我們這麼巧奪天工的獨特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