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季丨承包200多畝稻田,他說,在松江做農民很幸福

秋日的田間地頭,已是一片片金色稻浪。56歲的孫佩章駕駛著新型收割機,一路開進稻田,履帶滾過之處,每一粒成熟的稻穀都能被“收入囊中”。9月還未結束,孫佩章種植的“松江大米”已完成了兩波收割,畝產達到了一千斤。

“這裡的每根稻穗結有多少粒稻穀,我心裡可是一清二楚。”孫佩章常年與稻田作伴,眼前的稻穗有幾斤幾兩,自然是一眼就能看穿。

今年56歲的孫佩章,土生土長於葉榭鎮金家村。農村人,祖祖輩輩都靠種地維持生計。孫佩章也不例外,1998年開始,他在自家農房周圍開闢出幾十畝稻田,起早貪黑,精心經營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每天4點不到就起來,兜田頭,鋤雜草。7點多回家吃完早飯,接著幹活,直到太陽下山。”這樣披星戴月的農耕生活,孫佩章早已習慣,並且始終堅持著。

2007年,松江在浦南三個鄉鎮開始探索由家庭農場經營農業,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在“松江模式”的實踐下,孫佩章主動報名成為松江區第一批家庭農場主,走上了規模化生產、科學化種田的現代新型職業農民道路。從拽耙扶犁的傳統農耕方式到機農互助的現代化農業技術,孫佩章擁有了一臺新型水稻收割機,減輕了不少人力和物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今,孫佩章承包了200多畝水稻田。

種了一輩子的地,孫佩章自然稱得上是“種植高手”了。育苗插秧、除草施肥,每一個過程,他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經驗。“有些種植戶的秧苗長不高,我實地一看,就知道是稻田裡水系環境不到位引起的。得經常防水、灌水、灑水,這樣秧苗才不會被‘鹹死’。”每當其他農戶遇到秧苗越長越低矮的情況,著急地來請教時,孫佩章很快就能揪出原因,大夥心裡都很是佩服。

除了與農戶分享種植經驗,孫佩章還組建了機農互助點,提供農機,為互助點成員提供機耕、機種、防治和機收等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服務。

■如今,稻穀碾米都用上了“新武器”

為了更好地銷售自己種植的“松江大米”,兩年前,孫佩章與上海家綠農產品配送中心簽約合作,通過互聯網平臺銷售,大大地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家綠公司幫我們賣大米,而且價格也賣得起,對我們農戶來說,真的是一件很實惠的事情。“談到與家綠的合作,孫佩章打心眼裡高興。

■家綠農產品產銷聯盟

據瞭解,去年7月,家綠建立了葉榭鎮農產品產銷聯盟,開拓了全新的產銷渠道。通過家綠公司統一驗收、檢測、包裝、售賣,替農戶們節約了運輸、包裝、倉存等大量費用,既能提高收入,又不用擔心銷售。“孫師傅種植經驗很豐富,他能站在農場主的角度提出方法,是種植松江大米的技術型骨幹,起到帶頭作用。我們希望能將松江大米推薦給更多人。”家綠公司總經理張春輝這樣說。

秋來稻田美。在松江,像孫佩章一樣的家庭農場主還有很多。這個9月,對他們來說,一定是個豐收的時節。

2018“松江大米”銷售點及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