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市場:環保產業的最後一塊「蛋糕」

環保產業哪個領域最受歡迎?有人會毫不猶豫地說是“老牌勁旅”——汙水處理,或是“當紅炸子雞”——廢氣處理,也有人中意“不甘寂寞的後來者”——固廢處理,當然有“環保耳目”之稱的環境監測同樣擁有不少的粉絲,但今天我們要說的上面統統都不是,而是被成為“環保產業最後一塊蛋糕”的土壤修復。

近年來,生態環境汙染防治備受重視,環保產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土壤修復作為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細分領域,也迅速興起,成為各大細分板塊中的一塊“美味蛋糕”。

據悉,從“十五”時期以來,我國土壤汙染防治的修復技術與設備開始起步,尤其是進入“十二五”時期,國家下撥重金屬汙染防治專項資金,大大加快了這一進程,初步構建了針對不同土壤汙染物、汙染程度、土地利用類型等的技術與設備體系。

數據顯示,在2010年,我國涉及土壤修復的企業數量僅為10餘家,大目前已經超過千家,從業人員數量也上漲了近10倍之多。與之對應的,土壤修復產業的市場規模也迅速壯大,從2015年的30億到2016年的90億,再到2017年240億,增速不可謂不快。

從整體來看,我國土壤修復產業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儲備、人才隊伍等多方面的基礎,也出現了一批擁有環境調查、分析測試、風險評估、治理與修復工程設計與施工等環節專業化的修復企業,騰飛的基礎已經建設完畢。

“土壤汙染治理修復行業發展仍然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行業突飛猛進的同時,也有不一樣的聲音出現。在中國環境保護行業協會副會長趙維鈞看來,當前我國土壤修復的短板主要體現在:前期場地調查仍然不夠準確、修復技術裝備水平急需提升、修復商業模式仍不清晰。

也有部分行業資深人士指出,當前土壤修復尤其是土壤環境監測領域的參與者較少。而且目前的土壤修復市場並沒有實現“誰汙染誰付費”的原則,仍舊是以政府付費為主,這種情況不利於土壤修復行業的市場化。

相較於歐美髮達國家,我國的土壤修復進程晚了將近20年,無論是技術、設備,還是修復運營經驗等方面都還有著不小的差距,亟需政府在稅收、補貼、金融等方面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儘管存在短板,但目前資本對於土壤修復熱情高漲,而這種熱情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土壤修復未來前景無限的看好。也的確如此,目前土壤修復產業已經進入了政策利好、市場潛力十足且業務產品需求巨大的窗口期。

我們認為,隨著土壤修復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產業內的結構性重組勢必會加劇,各大企業的內部戰略已將隨著市場競爭廝殺的越遠越烈而轉變,土壤修復巨頭企業之間的強強聯合將更為常態,而擁有資本、技術及運用優勢的企業,將成為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