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折騰換工作的中年人,後來怎麼樣了?

惠特尼·約翰遜是玫瑰園諮詢公司(Rose Park Advisors)創始合夥人,這家公司還獲得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的投資。但她的職業生涯並不能僅用這一句話概括:從在華爾街做秘書工作開始,一路打拼後,惠特尼進入當時所在公司的投資銀行集團,但後來,她又做回證券分析師。8年後,她辭去當時的工作,開始從事電視節目製作和撰寫一本兒童讀物。最後,她開始撰寫關於工作和生活的博客,並與在教堂裡認識的一位朋友共同創辦了一家對沖基金——或許這不是人們常說的傳統職業路徑,但也許是一種新的常態。

希瑟·庫格林的故事是這樣的,她放棄了高盛公司證券銷售副總裁的位置,幫助建立赫德森·斯特里特(Hudson Street)公司,一家獨立經營的子公司,這家公司為客戶提供投資研究服務。該公司成立的部分原因,是為了響應政府要求,大銀行的銷售人員不能僅僅依靠他們公司內部分析師的報告。庫格林的預見力,不僅是因為她認為該項服務的需求將會增長,也是因為她明白,股市菜鳥們需要像她那樣具有豐富經驗的人為其提供服務。

“審視周圍的世界並不斷向前,是至關重要的。”她解釋說。很多同事認為她簡直瘋了,為了一個尚未成形的目標而離開現在舒適的位置,無論報酬還是地位都因此而受到衝擊。但是她在幫助啟動和運作赫德森斯特里特過程中所建立的運營技巧,促使她得以勝任業務開拓工作,最終,她成為伊西斯育兒公司(Isis Parenting)的CEO。

還有亞歷克斯·麥克朗,其23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在6家不同的衛生保健公司擔當過15個不同的職位。

其實,在美國和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生活而終生只做一份工作的“公司人”的觀念早已過時。

美國勞工局統計數據顯示,1983年以來,美國25歲及以上的人士,在一個工作機構效力的時間一直保持在平均5年左右,男性還稍有下降。美國勞工局的另一份報告顯示,1957年到1964年嬰兒潮出生的人中,在18歲到44歲之間平均從事了11種工作。跨度從1976年到2006年的長期跟蹤研究,勾畫出一個類似的圖畫:那些在公司幹了至少10年和至少20年的人士,在總人數中的百分比有了明顯下降。

但從傳統眼光看來,人到中年改行絕非易事。雖然出現轉行的想法並不奇怪,但上有老下有小的窘境,以及來自外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質疑,又讓你難以邁出這一步。

然而回顧剛剛所被談及的人們,都早已不再年輕,卻還折騰著跳出舒適圈,去換幾份工作,看似隨意的職業選擇,很難說意味著什麼,或許讀者可以參考克萊頓·克里斯坦森相關理論。

《哈佛商業評論》忠實讀者一定熟知,克里斯坦森是顛覆性創新之父。顛覆性創新的觀點認為,最成功的創新,是那些能開闢新市場和重新構建價值網絡的,這種創新往往具有顛覆性。大量研究數據顯示,顛覆性思考能提高產品、公司甚至國家的成功幾率。

這種顛覆作用在個人層面同樣有效,不僅是那些顛覆性創新的企業家,還包括在公司內或組織間變動的人士。突破現狀,走向曲折的職業路徑,如今在他們中間可能變得更普遍。

對於個人來講,如果你已達到某個高峰,並且你懷疑自己將不會因爬上頂峰而激動的時候,和公司進行顛覆性創新一樣,你該顛覆和突破自己了。你會因此發現全新的自己。這與東風日產樓蘭想要傳遞的理念——“享受每一次發現”不謀而合。

像東風日產樓蘭一樣,享受每一次發現,遇見更好的自己

因此,東風日產樓蘭決定就此向《哈佛商業評論》讀者拋出這樣一些問題: “三十幾歲的人是什麼樣的人?”“三十幾歲的人需要什麼?”“我們能做些什麼?”是的,三十幾歲有著各自的故事、困擾、焦慮,也有著各自的成就、期待,實現或尚未實現的突破。

《哈佛商業評論》聯合東風日產樓蘭發起#享受每一次發現#話題

每個人,包括東風日產樓蘭和《哈佛商業評論》都有著不同的邊界,面對壁壘,卻又經常感到不知如何發力,這是需要我們來打破的。於是《哈佛商業評論》聯合東風日產樓蘭發起#享受每一次發現#話題,邀請讀者們分享自己的故事、經歷以及所思所得,從故事的分享中發現各自的契機。

東風日產樓蘭的核心精神是“擁有積極探索的心,追求更具新鮮感的高品質生活”

《哈佛商業評論》和東風日產樓蘭希望你“擁有積極探索的心,追求更具新鮮感的高品質生活”,這也正是東風日產樓蘭的核心精神。願你在每一次探索發現的過程中,嘗試各種體驗、沉澱及積累自己的人生經驗,從而遇見更好的自己。

和東風日產樓蘭一起,發現更好的自己

不要忘記,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裡說過:“一個人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創造力的壯年,發現自己此生的使命。”

活動時間及參與方式

網上參與新浪微博互動話題#享受每一次發現#,與我們分享您的故事,即有機會成為HBRC TIME視頻嘉賓。

分享您的故事至我們的郵箱或將您的故事講給我們,您的經歷與故事有可能成為他人突破自我的契機!徵集截止時間為10月20日。

郵箱:haoningliu@caijing.com.cn

電話:010-8565 0416/7153/7304

參與分享的朋友有機會獲得由《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提供的精美禮品~所以講故事的同時也一定要附上聯繫方式,以便我們能及時聯繫你~